带你走进考研基地




2022-07-30 16:02:15
作者:gong2022
0

2007年,唐琳心不甘情不愿地走进一所“基地”学校——她是被调剂过去的,学校是,专业也是。她很鄙视这所“基地”,因为学校既非“985”,也非“211”;她也抵触哲学这个专业,“这是让我又敬又畏的专业,”唐琳解释,“敬,是因为很多名人、伟人都跟哲学挂钩,是智慧的象征;畏,是因为我不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学了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整个人都处于迷茫的状态。”

当时唐琳所在学校的哲学专业刚建立起来不久,她是第三批学生中的一员。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唐琳一开始并没有立下考研的目标,整个大一的生活就在抱怨上天的不公和鄙视学校和专业的差劲中度过。

在这期间,唐琳得到两个在她看来起到考研“加速器”作用的消息。一个是她了解到自己班上31个同学除班长外都是被调剂的学生,而且大部分同学是学校和专业双双被调剂,他们高考(微博)成绩普遍高出一本线20多分,最高的高出40多分。所以,“我们整个哲学班就像是一群充满不甘、充满愤怒的小鸟,下定决心要冲破“鸟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即便是没有方向,但想出去的心永远都在。”

另一个消息是大三的学长学姐们大部分选择考研,毕竟哲学不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他们的选择给唐琳指引了一个方向。在唐琳读大二上学期时,学长学姐们的考研成绩下来了考研基地,清华、北大、人大、南大,那些在高考中想都不敢想的学校,想企及但又擦肩而过的学校,在这里成了现实。“顿然间,我觉得自己心中的那团‘不甘’之火被点燃了,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

不过有了目标,唐琳没有开始着手准备,毕竟只是大二,考研还很遥远,除了尽自己的本分,学好专业课、夯实基础外,唐琳会在图书馆多借几本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唐琳引用《大学》中的名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了目标以后,就会有方向,不过道路怎么样,你知道它就在那里,知道你离它是近是远。”

时间如白驹过隙,到了唐琳和她的同学们做抉择的时候了,是就业还是考研?更多人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们班很多同学在开学的那一刻就怀揣着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每个人都会觉得这次的“考研”是上天眷顾我们,给我们再次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们要牢牢抓住!”

考研基地

8月31日,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唐琳和她考研的同学都陷入莫名的焦躁与兴奋,这样的情绪在随后的凌晨达到顶峰:

2∶00,唐琳设定的手机、闹钟同时响起,全宿舍的同学同时从床上一跃而下。

2∶20,下楼,宿舍楼大厅熙熙攘攘考研基地,同学们纷纷一路小跑奔向图书馆——如果今晚占到了座位,那么整个学期她们就可以在图书馆有固定座位复习了。边跑,唐琳边和同学们边叽叽喳喳讨论:“这么早,我们应该可以占到位子吧!”“别兴奋得太早,到了才知道!”

2∶30,到达图书馆门口,前面已经黑压压的一片,身后是更多同学陆陆续续地抵达!

“位子就这么重要,因为有了它,你就有了以后可以战斗的场所了,”唐琳斩钉截铁地说,“只是希望管理员不要收书,不然我们的早起努力就要白费了!”此时,距离9月1日8点图书馆开门还有5个半小时。

没有在图书馆占到长期固定座位的同学,只能转战教学楼,抢占“地形良好、通风透气”的座位,是每天早上都必须进行的“战役”。

考研基地

从开学第一天起,清晨6点,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是连接教学主楼与两个子楼的走廊。走廊上很多人,有人坐着,腿搭在栏杆上,书趴在腿上或立在手里;有的人站着,书伏在栏杆上;有的人拿着书来回走动着……“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活动蜡像馆”,只不过所有的人口中都念念有词。走廊靠墙的位置,也挤满了人,而且一个个都坐在军训时发的小马扎上埋头苦读,每个人旁边都放着一瓶水,有的还放着一份早餐。“早上先不去教室,是因为室外空气新鲜,有利于记忆。”

教室里,座无虚席,无人走动,无人说话,可你马上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这些考生正襟危坐,但很多人的嘴都在不停张合——他们在默背。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书,码高到可以把考生的头完全遮掩住的书,各种书,考研政治考研英语、专业课用书,等等。还有书桌下的马扎、暖水瓶,甚至可以看到毯子考研基地,他们把宿舍搬到了教室。

唐琳和她同寝室的同学中午都不回宿舍,吃完午饭直接回教室,趴一小会儿,然后继续投入“战斗”。她们班上有同学为了争取时间,连晚饭也是在路上解决的,边走边吃,大冬天的晚上,北风呼啸,饭和着风一起下肚,肠胃炎成为考研人的常见病;十点半,教学楼关闭,还“不过瘾”的同学会回到宿舍“挑灯夜战读”。

学习之余,唐琳和她的同学们也会打羽毛球,踢毽子,也听歌考研基地,还偶尔看个电影、电视剧。“如果时刻紧绷着‘要考研、要考上研’的那条弦,时间久了,弦会松的,甚至会断掉。我们就是这样充实而快乐!”

第二年毕业,唐琳班上的31个同学,21个考上研究生,还有3个当了村官。

回顾“考研基地”的生活,此刻已在南京大学(招生办)就读的她用四个字形容:“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