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笔记《劳动经济学》




2023-04-24 23:04:16
作者:gong2022
0

第1章 劳动力需求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

答:劳动力即劳动能力,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含义包括5个方面:①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②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③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④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⑤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劳动力需求[江西财经大学2005研]

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②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曲线

答: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在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无限可分的条件下,根据劳动力需求表画出的线段,是通过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曲线D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短期劳动力需求

答: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

答:长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工资、资本价格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所产生的影响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更大、更复杂。

劳动力需求弹性

答: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从相对数量的角度衡量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函数关系的敏感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劳动力需求弹性分为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和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表示同质的劳动力在工资率变动一定幅度时,将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表示一类劳动力工资变动对另一类劳动力需求变动的敏感程度。

二、简答题

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1)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劳动力需求是一定条件下吸收和容纳的劳动力。雇主需要多少劳动力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由其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对其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劳动力需求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劳动力需求由产品和服务需求派生而来。

(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核心是要对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和它的边际成本做比较,以便做决策。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促使雇主增加劳动力时,要使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①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速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就称劳动需求弹性完全无弹性。如图1-1(a)中的垂线。

②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如果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但大于0,此时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有时也被称为无弹性,如图1-1(b)所示。

③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这是指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称为单位弹性。如图1-1(a)所示,呈单位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直角双曲线。

④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如果企业雇工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的变动速率,就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或称劳动力需求有弹性,如图1-1(b)所示。

⑤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如果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企业乐于雇佣市场所能供给的全部劳动力,而当工资略有上涨时却一个也不雇佣,此时的劳动力需求称为完全有弹性。如图1-1(a)所示,其几何形状是一条水平线。

(2)劳动力需求弹性分为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和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

①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衡量同质的劳动力在工资率变动一定幅度时,将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多大程度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E=ΔL%/ΔW%。

②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在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为两类的条件下,衡量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为:EA,B=(ΔLB/LB)/(ΔWA/WA)。

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答:(1)工资率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①替代效应。在图1-2中,工资上升以前的相对价格为直线AB的斜率,此时成本最小化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如点e所示。但是,在工资上升,相对价格成为直线CD时,成本最小化的点从点e移至点f。结果,劳动(11-12)被资本(k2-k1)所替代。

(2)产品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表现为:如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的上涨势必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度越强,则该市场中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就越大。

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具体如下:

(1)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假设技术条件不变在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时是必须的。后一种假设实际上是对前一种假设的放宽,这种放宽在对劳动力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时无疑是必要的。

(2)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在市场环境方面的假设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但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

,这种完全竞争的状态很难出现。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但是实际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但由于大量的工作并不排斥劳动力的相对微小的异质性,现实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劳动替代另一种劳动的可能性。因此经济学家可以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以便对劳动力供给进行分析。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非营利企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性企业。非营利企业的行为可分两类进行分析,一类是潜在利润为正值的企业的行为;另一类是潜在利润为负值的企业的行为。

(1)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

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相比,潜在利润为正值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

用更多的劳动力;②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2)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

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在市场工资率高于Wo的情况下营运,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同利润最大化企业一致,都是MRP曲线,因为追求亏损最小的雇佣原则与追求利润最大的雇佣原则是一样的,都必须使劳动的边际成本与劳动的边际收益正好相等。

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工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技术进步等。

(1)工资。工资变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决策,进而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可以用替代效应、规模效应解释工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企业采用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要素所引发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的效应。规模效应是指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后引起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产品生产上升,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2)政治体制。公共部门的行为目标因政治体制不同而不同。假设技术条件不变,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价格是既定的,社会可利用资源是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服务水平相同,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率相等,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以服务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部门雇佣更多的人员。

(3)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社会总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为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雇主需要多少劳动力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由其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对其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①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②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此外还有消费者偏好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因素会对社会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试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答: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同量同质的产品时,比以前投入较少的生产要素。如果用等产量曲线进行描述,技术进步的结果可以使等产量曲线向原点靠近。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①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②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在单个企业中或范围较小的经济体中,技术的进步有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但在范围较大的经济体中,技术进步则很有可能通过收入的增加,带来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从而创造出为提供新增消费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造成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力减少,最终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同时,仍然在第一产业中的劳动者购买力提高,可以更多地购买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支持了第二、第三产业新增劳动力和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上述关系更加显著。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呈现出序号低的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序号高的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的推动。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第3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4章 劳动时间

第5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第6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7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第8章 就业与失业

第9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10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11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12章 劳动关系

篇幅有限,获取全部内容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