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可以不看重学历,但张雪峰一定会劝你考研。警惕学历“双标”




2022-11-21 21:54:29
作者:gong2022
0
近十年,互联网界最大的“网红”,恐怕就是马云了。

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从颠覆了购物理念开始,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他在生活上带来的那些改变看起来都是细枝末节,但是如果回过头来看的话,如果没有马云,没有阿里巴巴,也许我们今天的生活会很不一样。

正因为马云开创性的成功,一时间被无数光环和荣誉所笼罩。而他在交流会上的金句,多年来也也广为流传。

前几年,当马云拿到自己第四个荣誉博士头衔的时候,在一次与大学生的交流会时分享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太看重学历的话,我自己也进不了阿里巴巴。”“文凭最多只能证明你为教育多交了几年学费,我们现在甚至不太愿意招一些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从马云的经历来看,也确实如此,毕竟他的求学经历没有名校的光环,只有专科出身。

但是正如他那句“我对钱没有兴趣”一样,这句被掐头去尾“节选”下来的话,一时间也为诸多崇尚“发扬天性”追捧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马云不需要“看学历”,但考研却一定会让你考研

这些年,马云确实也亲自招募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

在这些人中,马云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不看重学历”。

但是,企业做到这般规模,他本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时间去亲临招聘会现场,跟着HR们一起筛选简历的。

他所做的,是以能力为导向,在被市场充分证明过的人群中,选出他所需要的那位。

在战略层面上的人事任命上,谁还有那闲工夫去看学历?

但是,底层基础的构建,却是由人事经理来完成的。

在网上挂着的阿里招聘信息中,绝大多数岗位的最低学历标准,都赫然写着“本科学历及以上”。

也就是说,没有本科的学历,别说让马云来“慧眼识才”,就连进入他HR眼光范围内的机会都没有。

与马云不看重学历相反的,可能是这两年火遍了网络的考研老师。

作为考研指导教师,考研在各大网站上发布的视频也都与考研和建议考研有关。

有人说,考研这么做是在给自己招揽生意。

我并不完全否认这种说法。

但是别忘了,如果一种营销能够给你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的话,又何必纠结于其营销的本质,忽略了其教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考研怒怼马丁那段视频中,二人的对话。

马丁: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公司没有一个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考研:所以你不是世界企业500强!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马丁在综艺节目上第一次被如此直白而又真实的回怼。

有不少人对考研这种不留情面的争辩颇有微词。

但事实上,如果你去了解过马丁的公司在业内到底算是个什么段位,就能知道考研用“世界五百强”与他做对比,已经给他留足了面子了。

对学历的“双标”,是视野的差距

我们都知道,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但是很多人往往都会忽略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站得更高。或者说,如何让自己有更大的概率能站得更高。

有关对是否考研的争辩,考研的大部分观点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比例。

客观地说,这确实是种负责任的态度。

因为我们从出生到工作,所做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寻求一种成功的高概率、大比例。

如果考研能让你站到更高的平台,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的话,也许这时,你才有机会在马云“不看重学历”的招聘标准下找到更有利的位置。

前几年,有种求职类的综艺很火。

企业家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聘者个性十足吸引眼球。一时间,吸引了不少压根就没想过求职的观众。

也许是为了节目效果,也许是真的受到了“支持个性,不看学历”的影响,这档节目的“金句”还真的不少。

依稀记得一位非著名企业家曾经这么说过:

“谁告诉你们上大学一定要考过四级,谁告诉你说大学毕业就一定要拿到毕业证。”

也可能这就是我当不了企业家的原因。

因为我实在想不明白,作为难度并不算特别高的大学英语四级,为什么考不过还能算是有了理。

为什么父母辛苦把你拉扯大,供你考上大学给你交学费,你连个毕业证都拿不到又算是哪门子个性。

我更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些小企业家东施效颦地学马云说自己“不看重学历”,一边又把非本科毕业的求职者拒之门外?

如果说马云和考研对待学历的态度是角度不同下产生的“偏差”,那么这些小企业主的说法和做法,才是正儿八经的“双标”。

信公知,得“永生”

想要博出位的人,信口雌黄尚可理解。

但遗憾的是,有的人真敢说,有的人


真敢信。

虽然这些节目上大放厥词的企业主影响力有限,但是充斥在网络上诋毁中国教育的公知,却有着惊人的能量。

从“读书无用论”,到“应试教育N宗罪”,从“考试机器”,到“高分低能”。

在他们的嘴里,学历成了废纸,读书成了妥协。

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虽然将舆论弄得乌烟瘴气,但是却被没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奉为真理。

当这些人吃够了生活的苦,需要一个宣泄点的时候,往往就会将一种“我不会的就一概没用”的情绪发泄到网络上,与那些公知的言论形成合力、形成共鸣。

结果呢?

就是每年的高考都会有一些“英雄”出现,每年都会有学生“不堪压力”轻视生命。

如果没有这些瞎带节奏的言论,这些学生怎么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通过舆论来放大,进而发展成为偏激的行为和极端的心理呢?

与其说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弱了,还不如说是误导风向的舆论,为他们找到了轻生的理由。

写在最后

有时看到一些体力劳动者,说实话真的感到心酸。

他们的辛苦,不必多言。造成他们只能从事底层劳动的,可能是生活背景,也可能是有意外出现。

虽然我不敢对他们有任何的歧视,但是客观地说,让他们不得不过着顶风冒雨生活的,可能正是那张公知嘴里一文不值的毕业证。

如果人生真如一些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苦涩的,那么我想如果从根源上说的话,这种苦,大概分为两种。

一种是读书的苦,一种是生活的苦。每个人,大概率都将在二者中选择其一。

读书确实苦,而且读书也未必是你飞黄腾达的唯一先决条件,但是除了“拼爹”之外,我想或许没有人能再找出第二条捷径了吧。

『诚言呈语』每天为您趣谈教育。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