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研学的“老黄牛”,他33岁考研,已在科研教学奉献38个春秋




2022-11-11 09:50:20
作者:gong2022
0
??1980年,王五生教授开始了他的从教事业。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他说:“因为喜欢。”最初,毕业于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他,以一名物理老师身份在三尺讲台上精心施教十七年后,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并将基础数学作为挑战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方向。1993年,他踏上了基础数学的考研之途。当问及:“您为什么会选择与之前专业相差较大的基础数学作为研究专业呢?您在考研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所以选择考基础数学方向的研究生是出于对它的喜爱,但由于年纪大了,很多知识都要重新拾起,尤其是外语,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33岁才考研的他,靠着一股毅力和狠劲,通过勤学苦练硬是把难啃的“硬骨头”——英语拿下了。1994年9月他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数学研究生,1997年6月顺利取得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了这个和他结缘一生的地方,开始了在河池学院的工作生涯。工作至今,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他觉得时代在发展,高校教师要勇于创新和不断接受挑战。2004年他再次走上了求学之路,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6月他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的求学历程跨越人生半百,苦涩的汗水终换来肩上行囊饱满,他却没有停步,甚至快马加鞭奋勇前行。

潜心科研 从未止步

俗话说:“不会科研的教师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王五生教授不仅在教育教学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而且还是一位喜欢钻研、善于钻研、肯于钻研的学者型教师。

在攻读博士期间,在偶然看到了积分不等式与差分不等式这方面的论文后,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从此便踏上了积分不等式与差分不等式的研究之路,硕果累累。从2009年至今,他主持了三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与课题相关的论文60多篇。他撰写的《二阶非线性差分方程的不变曲线》论文获得2011年度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2年参与的《民族地区新建院校构建基于第二课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我们问他是否对自己当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满足时,他笑着摇摇头,说自己很享受每项研究的


过程,在过程中自己是最专心、最平静的,当研究解决了思考很久问题时的那种获得感、充实感让自己倍感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再次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开启研究分数阶差分不等式及其应用,还计划研究《时标上的动力系统》《分数阶微分方程》。科研路上,他一直在探索,从未止步。

施教有方 平等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对于“教书育人”,王五生教授这样解释:所谓“教书”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所谓“育人”则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授业上,他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学识渊博,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工作之余,他时常徜徉书海,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课堂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施教方法。他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要通过多举例子,触类旁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他还请同学们到黑板上做题,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检查和更正,同时将做题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在传道中,他认为教师应树立好师德师风,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亦师亦友的关系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王五生教授在教坛上不知不觉已地走过了三十八个春秋。在科研上他累累硕果,在教育教学上桃李满园。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的付出与努力。他说,无论做什么事,既然开始了,那就坚持到底。正是这种“开始了就要坚持到底”的心态激励着他,鞭策着他,也成就了他。

今年已经58岁的王五生教授,即使身体抱恙,却仍然坚持教研教学一线。我们周末去采访他时,他依旧坐在电脑前工作,见到我们来了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招呼我们。简单宽敞的办公室里王教授的办公桌离我们就坐的沙发有些远,就在我们担心采访是否会因为距离照成沟通不便之时,他就已经坐到了离我们较近的沙发上。他,就是这样一个平易随和的人,话语也很朴实,用“老黄牛”来形容自己的科


研。转念一想,“老黄牛”再合适不过了。“老黄牛”精神,有着朴实无华的外表,谦逊低调,一心耕作,心无旁骛。38年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在教育这片田野上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耕耘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