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考研:教育部:在校学生考研作弊 学校可直接开除学籍




2022-08-04 16:09:12
作者:gong2022
0

中新网12月12日电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2007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定于1月20日至21日(个别考试科目在22日)举行。教育部表示,凡组织、参与作弊的在校考生,将由其所在学校给予直至开除学籍的处理。

教育部要求在考试中违规必究、作弊必罚。凡组织、参与作弊的考生,如是在校生,将由其所在学校给予直至开除学籍的处理;如是在职人员,教育考试机构将其作弊行为记录通报其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团伙作弊、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考生在国家教育招生统一考试中的违规事实及处理结果将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教育部指出,在研究生招生考试前,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利用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手段兜售所谓“考研试题”,非法牟利。每年都有部分考生上当受骗,既蒙受了经济损失在校大学生考研,又影响了正常的备考。因此,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要树立诚信考试的态度,集中精力备考,争取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一是全面备考,避免顾此失彼。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基本环节,初试侧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复试则是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的多元化考察。因此在校大学生考研,在备考时要注重全面提高,否则即使初试成绩达到要求,而复试达不到要求,也同样不会被录取。

楼上所说“对研究生作弊得指责是对得。但社会其他人呢?”,但我认为研究生作弊更应引起关注。正好我看了一篇文章,贴在此,我赞成文章的观点。

博士作弊是一个“隐身人问题”

在校大学生考研

2007年01月30日08:59

中国青年报》1月28日报道:在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黑龙江省招考办发现有博士生参与作弊。震惊和惋惜之余,高等教育中的诚信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从小学生到博士生,接受了20多年的教育却走到了教育的对立面。对此,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表示,“应该结合学术腐败等问题,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诚信问题。博士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智商,因此他们的道德缺失会给我们的制度带来更大的挑战。”

在校大学生考研

不仅是博士生作弊,包括教授剽窃在内的“道德悲剧”时有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的人会沦丧如此?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理性地从历史先哲那里获取一些片段,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卢梭的“文明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衰弱”的论断,早已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初就提出,并引起激烈的回应。伯克在反省法国大革命时指出,新的时代精神消灭了古典主义的德行和情操,从而“进入一个人性冷酷,道德沦丧的时代”。我们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德行和情操还处于还原和复兴的阶段,例如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良善品质应该被我们所继承,这些问题显然还在争论之中,一时半会儿很难定论。

仅仅依靠伦理道德的感召,解决博士作弊、教授剽窃这些现象在校大学生考研,力量是不够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到“隐身人”的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个金戒指,获得了隐身的魔力,于是他设法谋得一个职位,接近国王,勾结王后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假定有两个隐身戒指,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各戴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大学生考研,可以想象没有一个人可以坚定不移地继续做正义的事,到那时,他们的行为就会一模一样。“隐身人”仅仅是一个假想的思想实验,说明所谓的正义,必须以看得见的模式存在,一旦成为“隐身人”,结果难以预料。而博士作弊之类的现象,恰恰是获得了“隐身戒指”的人们“集体舞蹈”的剪影:手握重权的官员因为“隐身”可以权钱交易,为所欲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因为“隐身”可以弄虚作假;无良矿主因为“隐身”可以不顾生命和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掘地三千尺、染黑一片天”;同样,学术界因为“隐身”,便可以作弊或者剽窃,不管是博士还是教授。

只有让“隐身者”站在阳光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存在,正义的实现才有可能。如果对于学术腐败的惩治更为严格,学术信用体系更为透明完备,让那些作弊者意识到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昂成本,如将终身不得进入学术界、被开除学籍等——如果惩罚措施得以落实,“隐身者”无处藏身,作弊者就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