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022-05-30 19:01:25
作者:gong2022
0

为什么突然想到写这样一篇文章?

原因可能来自于“幸存者偏差”,现在各种神贴比如“普本3个月逆袭985”等等,可能大家早都审美疲劳了。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 “传奇”考研失败的原因,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百度百科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瓦尔德是正确的。——百度百科

这也是我写这篇帖子的核心原因: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运气+实力+策略等,多增加一个因素只会增加成功的概率,少一个因素就很可能无法取得成功。

所以假如把学长学姐看作是极端的幸存者偏差的话,他们的成功是综合因素的,即使拿来了,某些因素达不到,可能就很那复制。

但是我们可以从大部分人失败的经历中总结普遍失败的原因,去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以下总结出来的几大原因

一、考研准备较晚,后期焦急追赶

这个其实完全可以规避的,大部分人考研会从2-3月份开始,部分要考特别好的学校会从上一年的10-12月份开始准备。

但是这个说的是哪些呢?

比如说你有毕业论文要写,你有实习要参加考研失败的原因,你有什么什么活动要占据大块时间。

每个人都写过毕业论文,每个人也都参加过实习,可你问问自己,即使是这些占时间很多的任务,是不是每天也能空出1-2个小时?

重要的是你的考研意识,要进入一个备考状态,即使你现在要做什么事情,我相信假如你把考研这件事当回事,你很想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你平时会努力去挤时间学习的。

这个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把某件大的事情当挡箭牌,以此来逃避自己考研的压力,说我今年考不上是因为我有论文要写,我6月份写完了论文发现只剩半年的时间了,所以假如我备考一年是一定能考上的。

但事实是即使给你一年也是没有绝对的可能,生活不是简单的计算公式的运行,他是一个更加复杂因素导致的综合事件。

谁都害怕失败,害怕的是失败带来的别人的眼光,自己自尊心的损害。但是当你的目前状态没有比考研更好的选择的时候,你的自尊又能值几个钱呢?但自尊心强也可能是逆袭的重要动力。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障”,很多人可能意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敢面对考研这个事情罢了。

不要盲目相信6月份准备出神化的,可能人家基础211,规划做的好,努力程度够,运气又好。对于一般人来说,不仅仅要面对平均5本书的专业课,还要同时照顾政治英语不拉分,难就难在这里,英语不花时间吗?还是政治不花时间?

假如3-4月份不学政治可以,6月份不开始的话,后期政治就会给你额外的压力。

二、选择过于高的目标院校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没错的。

假如你是普通二本考生,目标985,同样的努力,可能稳上了211,985的话还是有点难度的。

2019年12月24日安信证券报分析

2020年考研人数341万(同比增长17.6%),报录比4:1(考研录取率25%,中考50-60%,高考80%-90%)

2016年非全日制并入全日制,推免控制在50%以内,应届考生占比60%,往届考生占比达到40%,其中二本考生41%,一本考生27.5%,专科考生1.9%。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敢于选择985的,大部分是211起步,甚至有些211的考生都不一定有这个信心,会选择另一个211努力求稳。

有一种现象是,越是本科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一战顶的目标越不太符合实际,想“一步到位”,其实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得遵循现实原则,去看看你的师兄师姐考上学校的情况吧,不要单纯的听鸡汤讲你和别人不一样,只要你努力就能怎样怎样。

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本科三本,定的目标是211,当初应该听老爸的话,先考个普本,以后再选择更好的学校,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他不听,后来二战也失败了,就觉得确实是自己太年轻了。

这里把这个本科基础的情绪具象化一些,大家更能明白差距到底在哪里

高考能考500-600的,最后录取211和985的,你想想他们平时是不是班上前几名?那么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是你没有的?比如自律,专注,不怕挫折,甚至是“聪明”。回顾一下自己,我本科普本二本,我在考研的时候要不是一对一的学姐几次提醒我有些学习心态问题和复习方法问题是不妥当的,我可能会重复的走高考的老路。这,就是“盲点”。就说心理学,那么有些人是跨考,有些是一般本科的本专业,差别在哪里?跨考零基础和零相关就不提了,但是本专业有的本科不好的院校,可能都没有机会跟导师做过实验。学校与学校之间培养方式也会有差别。所以复试和找工作面试是一样的,实质是在于一个“供需关系”,抛开本科培养不谈,假如你有导师需要的能力,他怎么会在意你的本科呢?

所以两方面就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三、没有认真做好复习规划

这个是一个全年的规划图,从这张图来看,考研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强化和冲刺。

原来的时候是很重视强化阶段的,因为强化意味着解决重难点,意味着对基础的学习进行一个拔高。

但是大人,时代变了

就从19年的考研情况说起,211普遍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出超纲题,偏题,难题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甚至有些普通本科也是如此,因为有一些位置比较好的普本,也是报考的热点。

考生变多了,名额成为稀缺资源,就会把名额留给配的上的人

所以考研的重心就变成了基础阶段,打好基础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基础阶段进行知识面的拓展。现在学校给你的参考书是真的“参考书”了,仅供参考。

像北大就没有指定的参考书,完全是考你的知识面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华南师范大学经常会出同个科目不同版本的题。陕西师范大学也会出一些考你对科研前沿理解的题,需要你对文献有一定的涉及。

所以假如把参考书看完能考360分,380分的同学是进行了其他知识面的拓展。

推荐《大纲解析》和《逻辑图》,这里边融合了62本参考书,在打基础的时候是绝对够用的。

四、对时间和精力缺乏管理

比如没有大致的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每天计划。

规划好大概用多长时间去完成某个任务,这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不断的积累自信,心态也不慌张。

但是很多情况是

自由散漫的复习,想学学一会儿,不想学玩一会儿,但是一玩就玩很久。自制力不够,总是找借口放纵自己。玩手机一玩就是1个小时,刷一些和考研没有半毛线的咨询,天天看。

所以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收获。

另一种情况是,时间花了,但是没有效果,学了很久只是被自己感动。

这牵涉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精力管理,确保你在安排好的时间内高效学习;二是学习要有反馈,有些人一直看完书和视频才开始做题,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反馈时间,最好是看一节就做一做题巩固一下。

这里再推荐一个指定计划的方法,亲身使用,确实可行。

写出大致的计划像做框架图一样,把计划细化到能够执行的层面

没了

就是这样,无压力管理的艺术,就是然你把担心的事情从头脑中解放到纸上。

五、只听别人的经验、没有自己的探索

说白了,假如把成功的经验一字不差的说给你,甚至指点你。在你身上适不适用是一回事,即使努力的情况是一样的,也可能存在运气,政策,趋势等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检验,就像我经常说复习方法最快的是先看视频,再看书。有一部分人觉得有效,有一部分人觉得先看书更快些。前者可能刚好适用,后者没有盲从,结合自身实际。

在前人的经验上,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错误,然后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成长呀。

你会不会在开始考研的时候热情满满,却又在备考的过程中自己无法自律而感叹自己是一个学渣,活该失败呢?

考研并非结果使你成为研究生,而是备考的过程中你逐渐具有了研究生必备的一些品质。

六、专业课放弃了非重点

这个长话短说

跨考比本专业考的好,心态是零,本专业心态是50%。跨考比本专业考得好是因为心理学对跨考来说是新鲜的,他们不会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好的学校都会出15%-20%的超纲题,这些题就来源于非重点和参考书以外的知识。基础阶段打好基础,就是为了拓宽知识面。

七、谈恋爱的没有提前处理好

今年知乎高频问题——我考研,男朋友(女朋友)不考研,我该怎么办?

有几个回答比较扯淡的

分手考研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吗?

当然虽然这两个回答很真实,但是作为当事人来说是很那接受这样的现实的,假如分手了又会觉得影响自己的心情,还是无法专心考研。

能提前谈妥就谈妥,谈不妥不是你考研的问题,而是以后换个问题也谈不妥。

八、心态问题

这个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尽人事,就够了。

因为你无法去掌控生命考研失败的原因,你只能在当下做好你该做的事,焦虑是正常的,但是焦虑是没用的,假如你现在不做点什么,焦虑和不焦虑,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如做好该做的。

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当前复习进度的掌控感缺失,比如不知道如何复习,复习规划怎么样做比较好,之前学习遗留的疑问无法解决,等等。

考研就是:信息收集+学习方法+主观努力+运气。

基本信息,你考的学校报录比是多少?参考书有几本?真题能找到不?复试是1:1.2,还是1:4?学校重不重视英语,有没有歧视,有没有限制专业报考,我考的专业学校有硕士点么?接受同等学力报考吗?接受的话要加试几本书?.......这些信息是最基本要了解的,你才能报考更安心。信息更新,9月份会发布新的招生简章,今年换参考书没有?加试的书难不难?招生人数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专业还有没有全日制了?

以上可不是危言耸听哦,我们考试那年是华南前一两个月的时候换了参考书,后来华中师范取消了全日制招生,都是非全了,最近复旦学费又涨了....

其实上边出现的概率不是很大,最大的是招生人数和参考书的变化。

我见过真正的聪的人是本硕985,平时不怎么学习,天天参加社团活动,考试次次第一,和她交流你会感觉她的思维方式比较理性,且保研到北师大,还是第一名,然后就说,北师大也不过如此。

当然没有贬低北师的意思,只是说,他们这种人学习起来就很有“天赋”,你用一小时别人用10分钟这样的差距。

这就是我说的“智商碾压”,天生高智商,学习快,考试成绩好,且不单单会学习,其他才艺都样样精通,很可能是从小接触的环境不一样吧。

所以这样的人,对她来说,学习方法应该也有自己的一套,但是大部分时候智商是可以接管繁重的学习任务的。

假如她是在正3标准差之外的“极端值”的话,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正态分布的中间最多的那部分人罢了,智商相差无几,所以就需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做差异化竞争。

怎么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大众方法与自己情况的个性化融合理科吃透,文科过遍数不要以为掌握了高效的复习方法而减少学习时间考研失败的原因,必要的重复还是需要的。要常问自己,真的理解了吗?回想要比单纯的重复更耗费脑子,记忆的效果也更好。温故而知新,该复习是要复习的,虽然有时候着急学新的知识,你可以把复习放在新知识学完以后。建立反馈机制找学长学姐审视你的学习,找出你的复习盲点,解决盲点才能进步。......

营造或选择适合的学习环境(环境支持)专注学习(做好过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付出)增强自我效能感劳逸结合,找到学习的节奏。......

对结果不期待,甚至负向期待要比正向期待实际带来的效果好放平心态,这不是你能控制的过程做的很好,结果不会差,这个“很好”是一个客观评价。

好啦

就更新这么多,有问题再交流。

考研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