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考研:出国家线的那一天,就已经预示了一战的失败




2022-07-31 11:06:51
作者:gong2022
0

总之这两年过得很拮据,冬天也不交暖气,北方冬天其实还是不太好熬的。

2021年8月天津打疫苗第一针给500,我就过去了,坐在火车上我深深地感到悲哀,没想到居然混成这样,想起鲁迅说的,自由固然不是能用钱买到的,但可以为钱卖掉。

我想,我并不比别人差,就是脑子抽风没专接本,学历有硬伤,现在只有考研这条路可以选择了。这时候看到MAX的公众号,很激动,思前想后找家里人要了1000块钱,订了三个月自习室,开始了考研之路。

关于自习室这个事,真的不是我事儿多,是我本身对声音很敏感,我住的小区是老房子,不隔音,老人小孩吵吵闹闹,还有狗一直叫,装修的大电钻响了整个一夏天……

考研备考

我本身是历史专业出身,我也很热爱这个学科,所以就报考了它。如果有对学硕历史感兴趣的同志们可以顺带了解一下,毕竟我只用了2个月半备考,专业课246,还是有资格谈一谈的。姑妄言之姑听之吧。

专科考研

学硕历史分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自然不用多说,英语和政治。专业课这块,主要是自主命题和313统考两部分。313统考是教育部命题,这两年教育部也一直在鼓励高校用313的卷子。

我建议跨专业的慎重选择313统考。

因为考的范围广,中国史和世界史都考,从古代考到现代,复习总量太大。当然前两年改革,把名词解释这个题型变成选择题了,也算利好吧。

再者,考的偏,有历史专业的同志估计就懂了,去年分值很大的一道论述,考了三线建设这个题,作答还限定角度,让从工业布局的角度谈。

一般来说共和国史考的内容本身就少,没有出论述这种大题的可能,但去年出了这道题还是很坑的。

今年我看了下卷子,虽然没那么偏了,但专科考研还是稳重一些吧。你选313统考的好处就是调剂有点优势,因为有的学校历史专业收调剂首选考313的考生,但我看MAX说专科考研,其实调剂成功率比本科生低,所以这个优势对专科的同志们吸引力不算大,还是一志愿上岸最好。

接下来说说自主命题。

自主命题的难度有两个极端专科考研,以313统考作为参考的话,一种学校很难,比如北大,因为这类高校选择自主命题,本身就是觉得统考的题太简单,选拔不出他们想要的考生,所以这类自主命题的高校的题目比313要难。

专科考研

另一种自主命题的高校卷子很简单,因为这类学校区位不佳,也没211、985之类的头衔,没有博士点,对考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就把卷子出得简单专科考研,吸引一部分考生。我建议同志们选择后一种高校。

专业课的教材推荐

因为我考的是中国史,世界史我没了解,不予推荐世界史教材。

中国史推荐《中国古代史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朱绍侯、龚留柱主编(别和朱绍侯的另一本《中国古代史》搞混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朱英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按理说还应推荐一本共和国史的,但这部分考的少,看教辅足够应付了。

别看只有两套书,你若能百分之百复习到位,考我说的自主命题简单的高校那是够用了。

很多院校有自己的推荐书目,这个看你个人了,我反正没买学校推荐的教材,上边说的那两套教材很优秀了已经。历史学知识就那么多专科考研,各种教材只是表述有些差异。

其实历史学的复习和其它学科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某道论述题,有时候你只看教材是不够的,你需要参考知网的论文,论文其实还不是难事,难的是你要去看一本专著。

比如中国古代史的一道经典论述“宰相制度的变化”,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看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这本专著。

再比如西汉初年“高帝五年诏”这个名词解释,我要求自己看李开元的《汉帝国的建立和刘邦集团的形成》。

再比如“汉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这道论述,近几年是有学术争鸣的,你就多少得了解一些田余庆和辛德勇的观点,分歧在哪里,各自的结论为什么不同,依据的史料等等。

我举这些例子,只代表我个人是这种复习备考的思路,这种思路很耗时间,我的名词解释和论述都是自己整理的,教辅遗漏的知识点还是很多,又或者教辅的遣词造句也不符合每个人的说话习惯。

这些只代表我个人的复习思路专科考研,因为我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但这样复习备考,其实你到复试阶段压力会小很多,如果初试阶段只看教材和教辅,复试期间你的看书压力就很大了。

教辅的选择

专科考研

考历史学的人很少,所以市场小,我的建议是找有正规出版机构的。这个也不能多说,毕竟今年我是个落榜的人,说谁的书不好,也没说服力,我就谈自己的使用感受。

你要是自己不会总结,就用教辅。你抱着辅导书狂背,不理解的去背,机械记忆,你也能在专业课上通过那些自主命题简单的学校的考试,但我个人抵触这样去学习。

网课的选择:报班也可以,别迷信名气大的,某知名网校介绍说某主讲老师是历史学博士,为啥我知网上搜不到这位老师的博士论文呢……

我听过XX聊团队的辅导课,古代史那块没基础的人劝退,它不是扫盲班,近代史范老师讲的还可以,毕竟范老师的博士论文我搜到了,华东师大近代史博士。XX博老师的课风评不好,别人说就是在念PPT,我就没去听。

专业课我只复习了两个半月,大家别觉得我是本专业出身,其实这个没多大优势,毕业两年我从事的也不是历史教师职业,学的那点东西早忘了。

中国史分古代和近现代,古代我只复习了一半,隋朝以后就没时间看了,近现代史也没看,我自己也觉得很无语,全凭大学那几个学期看的闲书去考的。

接下来就是我公共课复习的实况了。政治我是从11月20号开始学的,大家别觉得扯淡。我英语不好,语法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天听语法和背单词就占了我半天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我给了专业课,对政治我总是一拖再拖,到了11月20号我觉得不能再拖了,就听 老师的强化,先听课,再看书,第二天再做第一天听课看书的那部分的1000题。

我听别人说马原最难,我就优先学习了马原,结果上考场前我只听完了马原的强化课部分,1000题只做了马原部分,剩下的毛中特、史纲、形势与政策、思修和法基我是书都没看,课没听,我觉得大学也都学过,凑合上考场吧,考前两天突击了一下肖四大题,因为我讨厌不理解地去背书,所以记忆效果不好,今年考了73。

英语今年没过线,因为240页的单词书我只背了30多页,语法课听了一半,真题都没做,考场上做的那是我第一次做的真题,听起来也确实很扯淡,但事实就是这样。

考试那两天寒潮来袭,手冻僵了,写了半小时才解冻,考英语的时候两个监考老师一直在聊天,本来生词就多,连蒙带猜,英一今年的阅读有一篇还是在说别考了去找个班上吧类似的话题,我心里五味杂陈,就这样考完了,差了国家线2分。

其实英语和政治我没发言权的,我复习得慢,开始的晚。至于为什么9月才备考,那是因为当时本想去打工挣点钱再考,毕业之后没找家里要过钱。

当时面试了几个工作,条件都不是很好,等到中秋那会儿,我才下了决心,破釜沉舟去备考。

我找了一个自习室,每天5:30起床,6:30出发,7:20准备就绪坐在那开始学习,学到21:00回家,22:30睡觉。学习的时候基本是学一小时休息10分钟。

不敢说多刻苦,但毕竟在社会上闯荡了些时间,可能我此时学习的动力更多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力量强迫我学的,所以倒也乐在其中。

这篇文字敲了2小时,希望对同学们有些帮助,哪怕是看个笑话呢,借鉴我的教训,希望大家都能顺利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