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考研方向:华东师大地科院叶超教授:地理学的力量,青年的力量




2022-07-31 03:06:31
作者:gong2022
0

编者按

当内卷和躺平成为当前社会的热词,学者也难免焦虑迷茫,青年一代压力犹大。从何处去汲取力量?又该把自己的力量施于何处?华东师大地科院叶超教授将他的学术经历和人生感悟融为一炉,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叶超教授认为,地理学的力量或许在一个“实”字:脚踏实地,为人为学为 需实。“实”让我们在艰难中生存下来,必须有一种一寸一寸付出实在努力的精神和态度,才会有超越各种局限和枷锁的可能。单个、微弱的“青年”联合起来,就形成了学术或命运共同体。地理学赋予我们力量,而勇敢坚韧的青年们是使地理学常新的重要力量。本文精简版内容已由《解放日报》(2022-1-25)和华东师范大学官网报道,点击文末“阅读全文”可获取。

01 青年与学术

青年也许不仅是一个年龄角度的划分,也意味着是否有勇气开拓创新,有定力持续做可能“冷门”的研究,充满韧劲地面对挫折和周遭的变化,然后把这些都转化成不息奋斗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在的学科和领域,但学术和真正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边界。对科学研究而言,面对错综交织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通”比“专”更重要。当然,两者是辩证转化的,最好是能够兼具。就我所研究的人文地理学而言,我认为它是一门非常贴合时代和蓬勃发展的领域,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也非常欢迎更多“青年”加入我们。

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概括起来,可能有三个。

第一个是人的情感、价值和技术、地方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享受大数据、智能化的好处,但这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发了对人的存在与权利等问题的隐忧。在信息化和数字浪潮的冲击之下,地方正发生快速的变化地理科学考研方向,人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坚守的“地方”。人在哪里?这其实是地理学首先应该关注和呼应的最大现实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空间正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极不平衡且充满变动的世界。社会问题其实都是空间问题。在全球、国家、区域、城市、社区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地理科学考研方向,差异和差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空间的巨大差异和隔离是人类文明的最大障碍,也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中之重。

第三个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协调。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变得频仍,那么,人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应对灾害、生态与环境危机?建立“人类—自然命运共同体”是非常好的号召,这也是地理学(者)大显身手的时候,关键是要通过跨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去推动和落实这一思想。

这些问题促使我经常性地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游弋”。上述三个问题也代表了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城镇化与城乡治理、可持续科学。它们也反映了我对世界的思考及对生活的敏感和判断。

02 书写与更新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

对学科思想史的研究和跨学科交叉这“一纵一横”是解决学术困惑最重要的路径,所谓“通则不痛”。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发明了“geography”这个词,意为记录或书写地球,这是对地理学者最低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尽管时代和地理学都在变化,但从古至今所有地理学家和学者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记录或书写是复杂的。谁的记录?记录什么?为谁以及为何记录?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的是真是假?有何意义?这些问题一直充满争议地理科学考研方向,答案莫衷一是。这是地理学的难点,但也是充满魅力的地方。地理学者的精神,正在于以其对地方乃至地球的经验和抽象,不断记录并更新着记录,由此而记录和更新着生活。

不管任何记录,归根结底是一种属于自我的事情。国内学界往往把“自我”看得很低,或者把它视为“科学”或“客观”的大敌,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对“科学”研究而言,自我不也是最真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吗?在现代人文地理学中,自我与他者的话题尤其成为讨论的焦点。后现代地理学对地点、自我、身体、想象、叙事、个体的关注与阐发,既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回应,更是自我意识的必然回归与觉醒。跳出这些名词或“主义”之争,不回避,面向“真实”或错综复杂的现实,才是真正“科学”的或者学术的态度。对学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持续记录。永不停息地记录地理科学考研方向,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命运通过我们的“书写”而得以显现。

03 传承与超越

学术是一个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过程,其间不仅有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创获,更是情义的凝结,如能有后者,则是非常幸运的。学术传承有时也是跨越学科、民族、国家、文化等界限的。一个人成长的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

我从我的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很多地理学家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实。地理学是一门立足大地并注重人地关联的学科。当我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跌跌撞撞进入人文地理学这个领域,有幸跟着陆大道院士攻读博士学位。陆老师教导我们,在理论思考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要“进得去、出得来”。这与很多老师强调的“地理味”是一致的,就是先抓住实际的地理或空间问题,通过理论展演和解释后再反馈实践。这对我既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也是一种纠偏和补充,让人真正体会到“实”是什么。跟随蔡运龙教授做博士后时,我开辟了第二个研究方向:地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通过这个坐冷板凳解读地理学经典的过程,可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地理学的价值和精神,并坚定了这个选择。蔡老师在谈到选才育才标准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一个“实”字。现在,我也把这个“实”字传递给我的学生以及想加入我团队的同学:为人要实,为文亦实。

我还受益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我一直仰慕他的学术文章,冒昧联系后,竟收到他的热情回复,成为忘年交。他抱病之际还特地为拙作《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历史》撰评,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其后对素未谋面的我还有一些支持和帮助。他是具有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古道热肠和坚毅执着的品质也影响了我。另外,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与著名经济地理学家Trevor Barnes合作,深入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氛围。他对地方性和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也带给我很多启发,尤其是对传奇地理学家威廉·邦奇的研究也影响了我。许先生和Trevor都身有残疾却意志坚强,富有人格魅力。

学术和人生还是需要坐标和参照系的,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当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标准,其实只是学术自觉和自信的开始。一些高的标准也许是永远达不到的,但是,必须得有一种一寸一寸付出实在努力的精神和态度,才会有超越的可能。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原先的自己。所以,真正的学术是对人生的历练和体悟,对人文地理学而言更是如此。

04 我们与时代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人文)地理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人生志向。以此为志,热爱所研究的领域,才能对自己脚下的路坚定不移,才能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动力。无论是获得荣誉与掌声,抑或是遇到挫折与低谷,我们的志向与热情总会让我们既有冷静的头脑,又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享受过程,直面问题。“尺度”(scale,也有标准的涵义)对于专业学习至关重要。没有人能穷尽(人文)地理学的所有,大家应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主题。通过地理学这个门径,我们探索的是人类文明与人类命运这个终极问题,而能否解决如此宏大的命题,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眼光与思维,以及迈出的微弱步伐,这一切汇聚起来就是地理学的力量。因此不用害怕“大”,要勇敢地突破学科既定范式和个人定式思维,直面终极问题,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许会创造一个时代。

跨界交流,形成合力。青年学者要和同行、同道、学生及其他社群形成一种共同体。大学(university)其实是一个“宇宙”(universe),它给我们带来最大好处就是知识和创造的共享,因此学科的交叉和联合非常重要。单个且微渺的“我”联系起来,就塑造和形成了“我们”。用拙作《时空之间》中的一句话来讲:“我们受一种不由我们支配的力量支配,而它又把素无关联的人物关联”,这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时代和世界的命运。

作者简介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

叶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学史》主编,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副主编。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等刊物编委。从事城镇化与城乡治理、文化地理、可持续科学和地理思想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在Science Bulletin、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读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5篇,多份咨询报告被中央和省部级部门批示和采纳。论著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工程,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励。

叶超教授寄语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

各位同仁、同学新年好!借“地新力”平台用对联给大家提前拜年!此对联为我构思,庄良博士书写,其中最关键的是嵌入了我们的专业人文地理,内容既是对自己和团队的勉励期许,也是人生感悟分享。

上联中,“人法天地”典出《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有多种涵义,并随着时空变化,有时也属于象征、精神和抽象层面,所以,一些人感觉它可有可无或捉摸不定,就像没有一样。但“若无”并非没有,有时反而是定有之意。

下联中,文章或文化最重要的是通晓义理,也就是将价值和逻辑有机联系,做到价值判断准则与逻辑思维建构紧密结合。之后应注意,文贵有情,情感是文章的魂魄,所以为“情犹在”。与“道若无”相比,“情犹在”则更肯定和确实。

横批中,“无咎”一词典出《易经》,意为没有过失,或者纵有也是小过,能弥补和纠正。“有为”与老子的“无为”相对应,人生尤其青年应积极有为,但也提醒自己“过犹不及”,才能无咎而安。

尽管这个世界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且愈演愈烈,但总还有确定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和坚持。(人文)地理学总是有这样一种魅力吸引着我们。在其中或通过它,我们也在不断成长并获得力量。人类生活是地理学的力量之源。我们每个人从来都在生活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看待和研究地理学的。重视和回归人文地理其实就是重视和回归生活。在我看来,人文地理与生活是一回事,而生活的意义在于:让自己成为力量之源!

叶超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