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考研资料:关于考研数学一,基础差应该怎么开始准备,如何复习?




2022-07-24 11:03:35
作者:gong2022
0

别以为考研数学有多难

零基础普通人只要做好这些复习工作,数学轻松130。

以下内容皆为本人真实经历,仅作参考。

目录

背景准备工作复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检验的手段心态

背景

我大学的时候太贪玩,而且受了一些学长学姐不好的影响,导致高数全挂。后来大三实习经受了社会的教育数学一考研资料,便下定决心要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

但是由于之前的荒芜,导致了我高数几乎一点都不会;我也没参加那些考研分享会,也没了解过培训机构,对考研的整个流程和安排可以说没有一点概念。我想我这种情况应该能代表零基础人群。

2.准备工作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工作做好,已经成功了一半。

①当然是复习用的教材和参考书啦

教材当然是同济的两本高数、一本线代,浙江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一数三)

参考书的话其实市面上能买的都可以,但是零基础还是推荐使用 的全书,或者 的。

我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真的是个小白T T。因为我连数一数二数三有什么不同都不知道。这里跟我一样的零基础的同学一定要知道数一和数三比数二多考一门概率论,有些专业的同学可能都没上过这门课,一定要重视,因为我个人感觉很难入门。。。

②教学视频以及一台超大内存的观看设备

首先,不管用什么视频,一定要确保视频的完整性。

设备容量一定要大,要能装下所有视频

这没什么好说的,保持完整性方便没听懂的、遗忘了的地方反复咀嚼。

③足量的笔记本、红黑蓝的笔、草稿纸

提前准备好这些东西,使用后整理好,你会非常有成就感,一定程度上能增强你的信心。

3.复习方法和时间安排

我刚开始复习的时候直接去看视频,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它是什么。

因为很多老师默认这些东西是你知道的,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我真不知道。于是我又去翻书,结果一会儿翻书一会儿看视频,复习搞得非常乱,且繁琐。

下面我直接讲我后面总结出的有序的复习方法流程:

第一遍(2到3个月,每天至少花6小时在数学上):

①根据考研大纲,在教材上勾出需要复习的章节

虽然学习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但是我们时间有限,还是将精力全部投入我们需要的知识点上面较好。如果这个时候你像我一样后悔为什么当初没好好学习,搞得现在这么狼狈,我相信等你考上研了一定也会和我一样,没有考试也会主动的去补上这些没在大纲里面的知识。

②先自己过一遍教材

复习某一章节,比如极限,一定要自己先看一遍教材上的定义、例题,动手去做一做例题和课后的习题,有问题的地方勾划出来。

这一步就相当于老师上新课之前的预习。

数学一考研资料

③全神贯注的看教学视频并做好笔记

强调全神贯注是因为有的人在电子设备,特别是在电脑面前就会非常放松,因为认为视频可以拉进度,甚至一边看一边刷手机。想想自己以前为什么学不进去吧。

一定要把看视频当成是真的在上课,最好是带耳机数学一考研资料,保持一种沉浸式的状态,老师写的总结性的东西最好暂停了记一记。这样经过自己预习的一遍和老师的讲解的一遍过后,印象才会深刻,不容易遗忘。

而后续的再刷则是有

针对性的,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强化。

当然,视频不能多刷。完整投入的观看,一遍足矣。

并且建议看视频的周期一定要短,什么意思呢?就是最好看完一节完整的知识点后马上动手做题练习。直到这一知识点掌握过后再看下一节的视频,不宜一次性连续看多节视频。

怎样界定自己掌握这一节的知识了呢?

一定要做到能默写出所有相关的定义,公式,题型以及解题涉及到的方法。

④有计划的刷题

②③走完一遍之后就可以有计划的刷题了,什么叫有计划的刷题呢?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跟我一样,刚开始学,拉通全书一遍之后马上就想动笔试试,结果去做1000题或者别的题的时候,对得多就以为自己懂了还很兴奋,以为学习有效果了;错得多就非常的沮丧,认为自己还没懂,又去刷视频,然后找新题来检验,结果做多错多,更添挫败感。

这样的心态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刷题一定要有计划,有的放矢。

刷题前要理性,我要做哪些题,分配多少时间具体到每道题,拒绝死磕;

刷题中要思考,我正在做这道题是什么题型,考的哪些知识点,不盲目;

刷题后要总结,这次错的题都是什么题型,错是什么原因,对症下药。

刷题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灰常腻害的东西【知能行考研数学】,为什么说它灰常腻害呢,因为一开始我在它给新用户体验期的时候发现它的题有新题,我本来想把它当成一个题库来检验我的水平,结果发现它会根据我错的题罗列出我记得不牢靠的知识点,然后再出新的题来考我。它变化后的新题我还不会做,我当时就慌了,因为我以为我复习的还行,然后我马上就去复习了相关知识点。

我每天加班加点做它出的题。现在想想这个东西哪是手电筒啊,简直是军用强光手电筒!!!让我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看的清清楚楚!要是早点用就好了,因为它总结知识点再根据你没掌握的点出题这个功能真的太叼了。

安利一下这个app

用这个app做题的时候,让我开始有这样的意识:1. 这是什么题型, 2.这题在考什么, 3.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渐渐的我看到一道题时,就能说出所考的类型,涉及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

⑤定期回顾笔记、错题

我的习惯是做题前先看一遍笔记,把思路捋一遍数学一考研资料,公式定理类(比如泰勒公式、特殊积分等等)的默写一遍然后才动笔刷。这样看加想加动笔能把那些比较死的知识给巩固,避免遗忘。

【知能行考研数学】有一个智能错题本,把我做过的题分为1.需要复习(会随机抽查),2.可能需要复习(系统继续观测),3.掌握良好

这样让我在记忆刚开始模糊时,系统会及时复习和抽查,最大程度避免遗忘知识,而花力气重新去学。

第二遍(1个月,每天2个半小时的模拟,1个小时以上的错题分析):

我的第二遍复习是直接做真题。

有的人会舍不得真题,会留到很后面才做,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第一遍过后,其实很多你刷的题,和老师讲的例题都是真题,留到后面也起不了模拟的作用。所以我直接这个时候做,用来帮助我形成做题的体系。也有的人第二遍会再刷一遍全书,

这个结合个人情况来看,如果第一遍学习你按照我上述的流程扎扎实实的做了还是感觉基础不牢,有遗忘,那么可以再刷一遍全书,再做真题。

数学一考研资料

还是你刷题时养成的意识:1题型2知识点3解题方法,不过由于一道真题包含3~5个跨章节的知识点,你的大脑需要检索的东西的量会成几何倍数上升。

因此这个阶段做真题会提升你的综合解题能力,你也会对真题题型有新的感悟,哪些知识点可能会结合在一起考什么样的题型,这样你真正考试的时候才会知道用哪些解题方法去试探。就好比你学做一道菜,盐糖醋油的味道你都知道,但是怎么把这道菜的大致味道给做出来,你得反复练习才知道调味的大概顺序和比例。

其实真题就是那些基础知识,翻来覆去的捏碎糅合在一起考,只要你掌握了基础,形成了做题的体系,能应付80%的题。这个在下一点我再详细叙述。

这里还是建议第二遍复习直接做真题,定好时间一套一套的做,做完之后的错题分析也要按照:1题型2知识点3解题方法来,这样你才会形成做真题的体系。

第三遍(1个月,每天3小时全真模拟,至少1个小时的错题分析):

上模拟题,按照你做真题养成的意识习惯,定时间去做,一天最多两套,做完也要按照你做真题错题分析那样去补漏。

推荐用近两年的合工大的卷子和李林的。

主要还是锻炼自己对题中的知识点组合的把握。

第四遍(每天3小时模拟,至少1小时的脉络梳理,公式默写,错题分析):

其实不算第四遍了,在第三遍能做到每套新卷子都能130分以上之后,每天一套卷子保持手感。然后每天一定要抽30到60分钟的时间来看笔记错题,默写公式定理。

4.检验的手段

其实在复习到第二、三、四遍的时候已经涉及到检验自己水平的工作了。但就是在这些阶段有的同学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资料存在大量雷同的题,自己做的工作只是不断重复做会做的题。导致很多人遇到新题有畏难情绪,以及未知的新题带来的心理负担——有哪些地方是我还没复习到的?考的题会不会用我从来没见过的方法来解?

说实话我中后期也因为这样的问题导致我差点崩溃,相信很多经历过的小伙伴都懂,这个时期一点点压力都会被放大,甚至后期因为做模拟题一道题解不出来而放弃考研的人大有人在。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和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呢?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说学习就像是在扫一个房间,考试就像是来检查卫生的人,你得把每个角落都扫的一尘不染,检查的人来了挑不出毛病你才能过关。

扫干净的地方就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习需要自己安排规划的地方其实很少,大部分的工作老师都已经代劳了:学习的安排、进度、练习方法等等。高考是数不清的人数十年的心血堆积,老师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帮你检查出你薄弱的地方。但是到了大学,没人再帮你做这些工作,更没人有标准去衡量你的水平,你当然会对自己感到怀疑和不自信。

如果说高中学习是在一间光线明亮的房间扫地,那么考研数学的学习就是在扫一间晚上不开灯的房间:要想扫得干净只能自己带蜡烛手电筒。

没别的办法,只能通过做真题模拟题的错题分析来查漏补缺。

去年我做到后面把市面上的主流模拟题都做的差不多了,但是还是那个问题,相似的题太多,做到后面感觉都是做过的。后面我也在网上去找了一些别的考研数学的APP,结果发现大多都是抄的纸质模拟题用来做题库。。。

幸好【知能行考研数学】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开通了【冲刺模式】,提供了无限制的真题模拟训练, 把重点,难点进行彻底的随机抽查。让我最后上考场前心理非常有底气。因为我知道考试不过就是考基础知识的组合应用,而我已经将会考到的重点,难点都检验了。

5.心态

这一点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2019年考研人数340万,最后只有90万能上。接近四分之三的人会被淘汰。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会觉得考研太难了。当我走完了这个过程再回头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起码一半的人会在中途放弃,9月过后的秋招、国考、省考都会有一大批人放弃;到了临考前甚至有一部分人都没有参加考试的勇气;最后说两个考场上真实的事情,一个是我的室友,想考帝都某高校,卧薪尝胆准备了两年,因为自己英语薄弱造成的对英语的恐惧,英语考完当天晚上就和寝室另一名憨憨通宵去了;另一个是考试坐我前面那个铁子,最后一场考试坐了半个多小时就交卷走人了,真的很可惜。

不要忘了自己考研的初衷,和刺激自己做出改变的原因。

正如4.中提到的比喻,考研复习就是黑暗中的一次远足,所有人都一样,只知道通往目的地的大概方向,出发了就一定不能掉头。要坚信自己只要走到最后都是有收获的,天亮了就是不一样的风景。

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那些基础的知识真的去记了吗?还是应付了事?对于大部分考研的人来说,没那么难的。

经历次的完整的考研准备数学一考研资料,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书本外的一些道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所以最后这里给所有真心想考研的朋友一个建议:心态一定要好,不管怎样,不到出成绩那一刻都不要放弃。平和对待考研,人生还长的很,重要的是通过考研收获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最后回味这段经历你会感觉有信心做好任何事情。

希望所有努力付出的考研人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