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考研: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2022-07-20 02:02:39
作者:gong2022
0

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湖州师范学院考研

调剂

我校所有专业均可能接收调剂,请达到国家A类线但未被报考单位录取的考生,及时关注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和各招生二级学院网站有关调剂通知。

湖州师范学院考研

2022年招生目录

湖州师范学院考研

学校简介

湖州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师范学院考研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6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莅临湖州师范学院视察,希望学校“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早日“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独立学院求真学院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湖州学院。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明体达用”校训,逐步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师范传统、鲜明应用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安定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13个二级学院,拥有6所附属医院、2个临床医学院、11所附属学校。校园占地1560余亩,馆藏图书400余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湖州师范学院考研,全日制学生1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27人。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高级职称761人湖州师范学院考研,拥有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专家等省级人才68人。数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16个硕士点、16个省市重点建设学科。53个本科专业中,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1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曾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主持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主持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5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9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国立语言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建跨文化研究中心。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紧密交流合作,现有来自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35个国家的255名国际学生。

进入新时代,湖州师范学院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校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志向、有用、有为”的“六有”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办学理念,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聚力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目标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

教师教育学院简介

教师教育学院是学校最富师范特色的专业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99年3月,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后,学校设初等教育系和教育管理系,2002年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年更名为教师教育学院。学院是全国小学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小学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教育体制改革“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试点单位、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单位、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单位。其中小学教育专业被第三方机构评价为五星级专业、A+专业,在全国189个小学教育专业中位列第9名。

学院以“崇仁精业”为院铭,以“立师德、铸师魂、养师风、练师能”为院训,正朝着建设成为以教育学学科为主导,多学科共同发展;以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为主线,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层次和职后教育兼顾;以教师文化营造为主轴,多元文化元素与魅力彰显的、师范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迈进。

湖州师范学院考研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0人,占59.5%,博士学位教师51人(含在读),占60.7%。学院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二层次人才1人,第三层次人才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84人,研究生461人,其中国际研究生67人,成教在册学生1421人。学院生源充足,学生就业质量高,考编率及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同类专业名列前茅。

学院下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四个师范本科专业,一个学前教育(师范)专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第四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分别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师范)本科教育项目(批准书编号MOE33US2A20161806N),该项目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2017年已开始招生。学院自2012年开始与宁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教育硕士,2018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教育硕士学位点,2019年首次招生84人,2020年招生138人,2021年招生172人。

学院以多学科优势重点推进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是学校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学院建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长三角分中心、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评价与应用研究中心、“农村教育”市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成立“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心理科学与健康教育研究所”和“教育信息化与绩效评估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所”等校、院重点研究所,拥有“全科型小学优质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和“儿童发展与教育”等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学院全体教师共获得全国教科规划国家一般项目5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省哲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7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在《教育研究》、SCI检索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篇,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研究报告3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教师教育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学院实验教学条件优良,设备先进,拥有40余间3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中心,部分教学设施在省内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除与学校共享图书资源外,学院还拥有6万余册教育类图书,70余种期刊杂志。

学院拥有校外教师教育实习基地84个,与26所学校签订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合作协议。学院强化师范生培养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坚持全程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门成立师范生技能研训中心,创新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湖州师范学院考研,有效促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在省级师范生技能竞赛中连续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以“崇仁精业”为院铭,以“立师德、铸师魂、养师风、练师能”为院训。在国内率先提出全科型教师培养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展富有成效的探索。在原有“园丁文化”基础上,坚持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依托专业优势,结合师范特色,以“师德教育”为核心湖州师范学院考研,以“师能建设”为主线,以“教师文明、教师礼仪、教师修身”为抓手,积极拓展内涵、创新载体、营造氛围、深化主题,内外兼修打造“教师文化”,传承学院优良传统和历史积淀,展示学院独特的文化风貌。

学院积极拓展教育服务渠道,服务地方工作量大面广质高。学院建有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认定中心1个,开设学历+技能学前专科、成人函授本科层次教育,每年积极承办40余项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各类培训,自主创办乡村学校治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各类证书考前辅导培训等项目,培训规模达到年均3000余人次。《聚焦心理危机 提升干预技能—湖州市“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与 管理”线下专题培训》培训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2020年教师培训典型案例。学院积极与湖州市下属各教育局、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横向服务地方工作,横向项目逐年提升,经费增长迅速。

学院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明体达用”校训,秉承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发扬师院精神,积极向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努力实现本科与研究生层次师资培养并重,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力、领导力、学习力、创新力和沟通力五大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合理的知识架构、出色的执教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敏捷的岗位胜任能力,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学养深厚、能力卓越、喜教乐教、爱满基层的新一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