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预报名#报不了一点修修你这破网吧[顶...来自冬日漫游记...
??
家有两个孩子,今年老大刚刚结束中考,老二开学上初中。
3年之后的上半年,家里会同时迎来一个中考生和一个高考生。
这段时间对当下的中考和高考做了不少研究。
趁着热乎,做个整体的梳理总结。
写给各位感兴趣的人。
也写给未来的自己。
(精力和能力有限,有些地方信息搜集的不全,可能也有谬误,欢迎大家补充或指正)
【1】中考和高考,怎么看待
1、本质是为资源分配做选拔
中考和高考,本质都是在决定国家的资源如何分配。
两者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
中考,会做55分流,基本等于默认一部分适合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不适合脑力劳动。
高考,会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以及专科学校,同时也会细分很多专业,理论上,考的越好能获取的资源越好,可选就业范围越大,就业机会越好,但实际上,由于国内本专科教育的拉胯,所以仍然存在必须考研考证考公考编才能有就业保障的现实问题。
并且,完全从就业导向考虑,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往往还是要拼爹妈拼家族,大学能给的加成只能排在后面。
2、全国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
中考和高考都存在各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比如高考的录取率不同,以及中考的分流比例不同等。
其中最大的不均还是体现在高考上,中考的很多问题都是从高考传导过来的。
下表是2022年985和211录取率的差异。
排在前面的北京上 津,录取率可以达到全国平均录取的2.5~3倍,非常夸张。
尽管北京上 津也很卷,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的「最简单」选择。
但,从父母角度来说,能让孩子在这几个城市上学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具体城市里哪个区哪个学校,选择的学问还很大,后面会提)
北京上海的落户难度相对大一些,天津容易一些,所以这几年天津的中高考生数量也在飞速上涨,每年上浮数量为5~10%。
2023年天津的985率比2022年降了0.8%,但依然有5%。
(我这里没有任何落户渠道也不做这个买卖,天津的海河英才和积分落户政策大家自己网上找就行,都是公开的)
3、只是起点,终生学习更重要
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的本质,并爱上学习。
中国的高考制度问题很多,但它依然还算公平,至少有靠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相比漫漫人生,在当下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它也只是一个起点。
作为一个20年前大连理工大学(985,当年全国前20)的毕业生,我觉得终生学习远比中考和高考重要,只要你愿意学习,在社会上改变命运的机会依然大量存在。
当然,很多年轻人与我的意见相左,毕竟我是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20年的老油条了,能看到的东西确实和刚进社会的人不太一样…… 这个问题不争论,争论也没意义,路终归是要自己走出来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不如用心打磨提升自己。
如果给我这样一个选择:
a 高考可以上清北,但毕业后学习能力砍半
b 高考还是大工,一切和我现在一样
我会毫不犹豫的选b!
————————
当然,学习能力也是一点点积累打磨和领悟出来的,并不能全把它理解成是一种天赋
这里我只是为了强调这种选择,所以做了简化
————————
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这才是根本目的。
一切可能打击学习热情,降低未知好奇,减少知识渴求的事,都是不值得的。
人生很长,没点追求真的很难熬!
【2】天津中考和高考现状分析
1、985和211率,天津为啥高
天津自己有两个985大学,分别为南开和天大,各给天津留600个名额。
其他各个985在天津招生名额虽然对比各省并不算多,但因为天津考生少,所以比例较高。
北京的985大学虽然多,但每个学校留给北京的名额并不算多。
所以,北京的985招生总数与天津相当,都是3000多个。
211率高也是类似原因。
北京之所以211率高居榜首,也是因为211学校多以及留给北京名额多的原因。
建议大家提前了解和分析下高考相关信息及政策。
网上资料很多,而且很多平台都有模拟报考系统,可以多试试。
对于孩子来说,越早确立目标,学习就会越有动力,成绩提升也就越简单。
不要都等到考前在临时去做功课,有点晚。
2、中考好,不一定高考也好
中考可以考上重点,或者能考上所谓顶级名校,也不代表高考依然可以维持中考的名次。
反之,即便是上了没有那么好的高中,但依然有机会逆袭。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子1:天津市五所中的上三所,也就是南开中学、天津一中、耀华中学,其985率高达60%。虽然这个数据很亮眼,但从反面分析,当年中考全市前3000名的居然也有40%在高考时掉到了5000名开外。
例子2:武清区杨村三中,中考时生源为全市10000名到18000名(按成绩对照一分一段得出),但最终高考时,依然会有100人左右进入985学校。同区的杨村一中,985率约为30%,也就是说,杨村三中也会有100人能杀进杨村一中的前30%。
中考固然重要,但中考成绩与高考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有些高中有能力让学生稳定在高水平。
也有的高中能让学生成绩再升一档。
还有的高中不但无法提升或稳定,反而会让学生下降。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
中考定高考,一定要去卷好高中,否则就完了……
但事实证明,高中的变数也很大。
考好了也还要继续努力,考得不好也不是没有机会。
3、不同情况下的选择分析
选择不一定比努力重要,但光努力不选择也是不行的。
北京这方面的问题更突出,先说下北京。
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老大直到小学5年级都在北京通州上学。我有很多同学同事朋友现在还在北京生活。
不面临北京中考高考的外地家长,只是知道北京985率高211率高,但不知道北京各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甚至比北京和外省之间还大,在北京某些区,甚至还不如在外省。
这个是202
3年北京中考大兴区的一分一段情况。
这个是2023年海淀区的一分一段。
我一个亲戚家孩子在海淀,今年中考643,海淀区前1150名,前5.75%(总人数2万左右)。
平移这个成绩到大兴区(总人数4000左右),已经可以进前0.83%。
海淀区高中宣传高考成绩都是有多少680以上的,但大兴最好的大兴一中650分以上才3人,只能宣传600分以上,也只有几十个人。
北京的高分考生都出自西城、东城、海淀、朝阳。
这些区有一部分名校的考生不参加中考,直升高考,有的甚至初中已经学完了高中课程。
北京给北京本地清北预留名额为376人,基本都被上面四区包圆了。
所以,即便在北京,想上清北也很难。
但上211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类似的问题在天津也存在。
天津的高分基本都在和平、河西、南开、武清。
除武清外,其余三个都是市六区,中考一起竞争。
武清除了私立的英华是全市招生(其中武清本地报名比例较大),其余杨村一中和杨村三中都只招收武清生源。
中考阶段,市六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其他区县,也超过武清。
下面是2023年天津市六区中考的一分一段表(部分)。
这个是2023年中考武清的一分一段表。
预计2023年杨村一中的录取线在746~747之间。
这个分数在武清可以排进前1300名,约为前9.2%(武清总考生数约1.4万)。
但在市区这个分数排名为5700名,只能挤进前22%(总考生约2.6万)。
预计杨村三中的录取线在730左右。
这个分数在武清排2250名,约为前16%。
但在市区,这个分数排名为9520,只能挤进前28%。
从排名占比,可以看出市区的激烈程度远超武清。
但如果可以考到这个分数段,上杨村一中和杨村三中,最终高考成绩也不弱。
也可以说:
如果成绩在730~760,也就是只扣40~60分,上不了市五所,那么选择武清更合适。
同样的中考成绩,武清能拿到的高中资源更好。
但如果能拿到760分以上(只扣40分以内),可以冲市五所,或者低于730分(扣70分以上),在武清也上不了三中,在和平、河西、南开会有更多选择。
(730以上,其他郊区县的一中也可以考虑,但不如武清有一中三中双保险)
武清除了杨村一中、杨村三中、英华实验(私立)之外,再往下一档是天河城实验中学,预估今年录取线在709左右,能上985的不多(每年20个以内),但211数量还行,每年有150~200个(15%-20%)。
相比市区一些区重点要弱一些,但也不是很差。
4、我和我家孩子的选择
我是海河英才本科学历办的天津户口。
落户时其实我并没在中考和高考问题上想太多。
我只是单纯觉得天津市区太拥挤,交通成本也太高(当时还需要北京天津两地跑),所以选择了距离北京更近的武清。
如果完全从中考高考角度考虑,结合孩子当时学习情况(学习不太好),其实市六区会更合适,兜底的选择更多一些。
但我一直不鸡娃,也不内卷,孩子除了上点网课,也不参加补课……
所以,即便当时对中考高考了解到了这么多,我应该还是会选择武清。
从结果来说,其实也还不错。
通过初三下学期的努力,孩子从普高水平(不到700分),涨到了三中线上(735左右)。
能实现这个最终结果,有几方面原因。
学习方面的后面会详细说,重点谈下双减的功效。
很多人抵制双减,认为双减是快乐教育,会毁了孩子……
但我一直不认同,而且在行动上拥护双减。
按学区,我家理论上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初中,但为了让孩子离家近点,所以特意选了一个比较普通的初中。这个初中普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连招生都成问题,好学校都是卡人数,但它允许其他附近学区报名过来…… 而且,孩子就读这三年,校领导班子一年一换,它已经成了教育局眼里的一个难题。
但即便这样一个比较普通的初中,因为实行的是「禁止掐尖、就近入学」原则,所以班级里还是有很多学习不错的学生,不至于整体都烂。
如果还是允许私立掐尖,全班可能一个能考上杨村一中的都没有,但因为没有掐尖,所以即便这是个普通初中,杨一率和杨三率基本能维持在全区平均水平。
(当然,好的初中还是能高于平均水平)
但大家也不用觉得我是故意坑娃。
选择是孩子自己做的,我只是支持她的决定而已。
之前学校都比较远,她从小就没有同一个小区住的近的同学,在这方面很在意,所以这次强烈要求选个离家近的。并且,写了保证书,只要上了这个学校一定好好学习。
还有啥比孩子自己主动愿意学习更靠谱的激励吗?
所以,没理由不支持。
【3】怎么面对中考?怎么学习?
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尖子生一路重点考入985的人,我在教育上谈不上成功。
如果你是想取经怎么鸡娃,怎卷到全市全区前5%,下面就不用看了,我也没做到。
但如果你家是一个资质没那么好的孩子,还想尽量别掉队太远,我的经验应该会有一些 助。
1、首先,说下我对能上清北和c9的看法
尽管这么说可能有点伤人……但我还是认为,主要靠【天赋】。
或者换句话说,有这个能力的孩子,绝大多数从小就能看出来与众不同。
基本不存在一直学习不咋地,突然爆发然后挺近c9的可能,即便有也是彩票的概率,可以忽略。爆发一下挺近985或211是有可能的,但c9可能性不大。
2、从小的学习:得失经验
下面这12点我基本做到了:
1)鼓励孩子自律,尽量学会时间管理
2)提升阅读文字的能力,开卷有益
3)开拓视野,保持对各种问题的好奇心
4)抵制电子设备,远离互联网垃圾堆
5)尽量创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6)不苛求考试成绩,但要尽量把知识都学会
7)不讨厌学校,不讨厌上学,不讨厌作业
8)让孩子从内心里拒绝当个差生,保持自尊
9)不和别人孩子对比,完全就事论事
10)不排斥玩,但要高质量的玩(我家还有wii和switch)
11)尽量保证每天一起吃午饭,顺带聊天
12)提供足够多的学习用的书籍、视频和音频资料
(我觉得这些及比较基础,肯定很多人做的比我好,不展开谈了)
所以,孩子虽然一直也不是班级前5,但也没出过前15,基本在10名左右
日常的具体学习管的很少,基本没有陪着做题和讲题,完全野蛮生长
下面这几个,是我做的不太好,要反省的,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1)数学上引导不够,孩子在做数学题时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且觉得不会是合理的
我可能在数学的难度上讲的偏多,但没把解决数学题的快乐传递到位,让孩子觉得挑战难题就是自讨苦吃,所以导致数学较弱。
这个问题直到初三下学期我才意识到,虽然有点晚,但好歹还赶上了,最终数学从70多提到了100零几分,不算太拉胯。
2)过于依赖学校学习,不会自己主动学习,学业受老师影响很大,且较难突破
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其实就在于老师的水平,既包括师德也包括教学能力。
我应该更早意识到这个普通初中存在老师水平的问题,早发现就能早解决,但因为疫情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也是直到初三下学期才发现了这个问题,调整之后在化学和物理上从70~80分提到了90左右。
3)应该多带着孩子研究一下学习方法,虽然这个最终还是自己领悟,但有人带会快一些
我自认还算是个终身学习者,我所在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领域有大量的知识和未知的东西,我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梳理落到文字上每年都是几十万级的,而且我还同时涉猎了很多不同领域,比如电商、创业,我在圈里一直都是意见领袖的角色,知乎上我还有大量的时政、民生、经济、人生感悟方面的文字,这些领域每年的创作量也是10万字级别的。
尽管我每天会在陪孩子吃午饭时谈天说地,讲一些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但真正陪伴式的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还是太少了,她在这方面天赋不够,靠自己摸索还是有点弱。
这几个点,是针对马上上初中的老二,和马上上高中的老大,我要做出调整的地方。
做好了,老大应该有可能逆袭到能上985的水平。
3、中考提分:4个步骤
上面这些是日常的,也可以说是「道」的层面。
下面针对天津的中考,我再讲点「术」的方面。
每个家长因为自身水平不同,对中考的理解也不一样。
在我看来,初中学的东西还是比较浅的,也出不了太难的题。
除非是你基础特别差,否则都是有可能用半年到一年追上来的。
这个观点我也和孩子的老师(包括学校和校外的)沟通过,基本能达成一致。
尤其是双减政策下,天津中考执行721政策,在武清考杨村三中或用天和兜底真的不难。
721,就是70%简单题送分题,20%中等题稍有难度,10%难题不好得分。
天津中考满分800,刨去体育40分,文化课共760分。
也就是说,即便难题10%都扔了,也就是扣76分,最终得分724,稳上天和。
难题里稍微再往上拔一拔,也就到了730以上,也就能上杨村三中了。
不过,现在考试是7科,语数外+物化史政,所以尽管难度不大,但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全赌最后一年提分,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毕竟别人家孩子也不是原地不动等你。
具体提分,大概是这么几步:
步骤1:每一科过一篇,看看目前卡在哪,是721哪个部分丢分(初三开始)
步骤2:先把7那部分赶上来,再想办法提2和1(初三上)
步骤3:有选择性的放弃2和1的部分题(初三下)
步骤4:考前演习(考前1-2周)
如果只能拿到70%送分,可能连高中线都不够。
要想拼区重点,20%中等题必须都拿下,难题也得拿点分。
要想拼市重点,10%难题至少拿下1/3,且保证72不错。
要进市五所,10%难题要拿下2/3,且保证72不错。
举个数学实操的例子:
我家孩子,数学上,最初就是7都拿不全。
初三寒假找了个老师串了一遍知识点,算是能把7拿全了。(步骤2)
但以为基础不好,加上一学期时间确实不太够,所以最后2也没拿全,1全扔了。
但在临考前几个月,我和孩子就已经确认过了,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提那几分不如把物理化学的2和1拉上来,这个对她来说更容易一些。算是有选择性的放弃了2和1。(步骤3)
临考之前,我带着她把数学25道题的做题顺序,那些分要重点检查必须得,哪些分留到最后碰运气演练了几遍。临考之前的中午,又过了一遍。所以虽然数学最终只得了101分,但心态影响比较小。(步骤4)
顺带一提:
今年天津中考数学搞创新,难度比较大,他们班有些数学好的没考好,直接影响了第二天上午的物理和化学。我家因为早就确认数学最多就是105分,所以心态好一些,而且因为题难反而占了便宜。
再举个化学的例子: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科目,她一直理解的不太到位。
我抽了几天时间,带着她按照元素周期表把知识梳理了一遍,又 她找了一下各种化合物的特性规律,为了好理解还提前讲了一下电子排布的规律(这好像是高中才学的),总算是告别了之前的死记硬背,能入门了。(步骤2)
最终,化学上她还是可能丢的分被压缩到了技巧性计算的4~6分,基本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了。(步骤3)
物理和化学是一场考,最后也是陪着她过了几遍答题的演习,先做哪些题,什么时间检查,碰到不会的怎么办等等。(步骤4)
最终化学得了93分,也还可以。
其他几科就不逐一列举了,上面这4步都做了。
考前预估应该是扣65分,虽然最后分值分布和预估有差异,但总分差不多。
上面有些步骤是补课老师做的,有些是我做的(其他科目也有妈妈做的)。
有些地区和家庭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其实也可以用其他资源替代。
比如网上各种网课视频(某宝就能买,10几块钱),也可以看b站的学习视频,免费的。
有真人手把手面对面教,效率确实会高一些。
但其实能学会利用视频资源,对未来学习会更有 助。
高中阶段,我就打算让孩子多看点b站的学习视频。
很多up都讲得很好,水平很高,效果应该比找补课老师更好。
毕竟补课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且没法随叫随到。
————————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情况。
我这篇东西,主要还是写给自己,如果能对您有些借鉴作用,那就更好了。
我精力能力有限,很多信息了解的还不够全,观点看法可能也有偏颇之处,大家当我抛砖就好了,欢迎评论补充您所知所想,感激不尽。
(本文无任何利益相关,未来也不会做教育自媒体,纯记录纯分享)
????
家有两个孩子,今年老大刚刚结束中考,老二开学上初中。
3年之后的上半年,家里会同时迎来一个中考生和一个高考生。
这段时间对当下的中考和高考做了不少研究。
趁着热乎,做个整体的梳理总结。
写给各位感兴趣的人。
也写给未来的自己。
(精力和能力有限,有些地方信息搜集的不全,可能也有谬误,欢迎大家补充或指正)
【1】中考和高考,怎么看待
1、本质是为资源分配做选拔
中考和高考,本质都是在决定国家的资源如何分配。
两者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
中考,会做55分流,基本等于默认一部分适合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不适合脑力劳动。
高考,会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以及专科学校,同时也会细分很多专业,理论上,考的越好能获取的资源越好,可选就业范围越大,就业机会越好,但实际上,由于国内本专科教育的拉胯,所以仍然存在必须考研考证考公考编才能有就业保障的现实问题。
并且,完全从就业导向考虑,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往往还是要拼爹妈拼家族,大学能给的加成只能排在后面。
2、全国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
中考和高考都存在各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比如高考的录取率不同,以及中考的分流比例不同等。
其中最大的不均还是体现在高考上,中考的很多问题都是从高考传导过来的。
下表是2022年985和211录取率的差异。
排在前面的北京上 津,录取率可以达到全国平均录取的2.5~3倍,非常夸张。
尽管北京上 津也很卷,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的「最简单」选择。
但,从父母角度来说,能让孩子在这几个城市上学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具体城市里哪个区哪个学校,选择的学问还很大,后面会提)
北京上海的落户难度相对大一些,天津容易一些,所以这几年天津的中高考生数量也在飞速上涨,每年上浮数量为5~10%。
2023年天津的985率比2022年降了0.8%,但依然有5%。
(我这里没有任何落户渠道也不做这个买卖,天津的海河英才和积分落户政策大家自己网上找就行,都是公开的)
3、只是起点,终生学习更重要
中考和高考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的本质,并爱上学习。
中国的高考制度问题很多,但它依然还算公平,至少有靠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相比漫漫人生,在当下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它也只是一个起点。
作为一个20年前大连理工大学(985,当年全国前20)的毕业生,我觉得终生学习远比中考和高考重要,只要你愿意学习,在社会上改变命运的机会依然大量存在。
当然,很多年轻人与我的意见相左,毕竟我是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20年的老油条了,能看到的东西确实和刚进社会的人不太一样…… 这个问题不争论,争论也没意义,路终归是要自己走出来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论上,不如用心打磨提升自己。
如果给我这样一个选择:
a 高考可以上清北,但毕业后学习能力砍半
b 高考还是大工,一切和我现在一样
我会毫不犹豫的选b!
————————
当然,学习能力也是一点点积累打磨和领悟出来的,并不能全把它理解成是一种天赋
这里我只是为了强调这种选择,所以做了简化
————————
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这才是根本目的。
一切可能打击学习热情,降低未知好奇,减少知识渴求的事,都是不值得的。
人生很长,没点追求真的很难熬!
【2】天津中考和高考现状分析
1、985和211率,天津为啥高
天津自己有两个985大学,分别为南开和天大,各给天津留600个名额。
其他各个985在天津招生名额虽然对比各省并不算多,但因为天津考生少,所以比例较高。
北京的985大学虽然多,但每个学校留给北京的名额并不算多。
所以,北京的985招生总数与天津相当,都是3000多个。
211率高也是类似原因。
北京之所以211率高居榜首,也是因为211学校多以及留给北京名额多的原因。
建议大家提前了解和分析下高考相关信息及政策。
网上资料很多,而且很多平台都有模拟报考系统,可以多试试。
对于孩子来说,越早确立目标,学习就会越有动力,成绩提升也就越简单。
不要都等到考前在临时去做功课,有点晚。
2、中考好,不一定高考也好
中考可以考上重点,或者能考上所谓顶级名校,也不代表高考依然可以维持中考的名次。
反之,即便是上了没有那么好的高中,但依然有机会逆袭。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子1:天津市五所中的上三所,也就是南开中学、天津一中、耀华中学,其985率高达60%。虽然这个数据很亮眼,但从反面分析,当年中考全市前3000名的居然也有40%在高考时掉到了5000名开外。
例子2:武清区杨村三中,中考时生源为全市10000名到18000名(按成绩对照一分一段得出),但最终高考时,依然会有100人左右进入985学校。同区的杨村一中,985率约为30%,也就是说,杨村三中也会有100人能杀进杨村一中的前30%。
中考固然重要,但中考成绩与高考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有些高中有能力让学生稳定在高水平。
也有的高中能让学生成绩再升一档。
还有的高中不但无法提升或稳定,反而会让学生下降。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
中考定高考,一定要去卷好高中,否则就完了……
但事实证明,高中的变数也很大。
考好了也还要继续努力,考得不好也不是没有机会。
3、不同情况下的选择分析
选择不一定比努力重要,但光努力不选择也是不行的。
北京这方面的问题更突出,先说下北京。
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老大直到小学5年级都在北京通州上学。我有很多同学同事朋友现在还在北京生活。
不面临北京中考高考的外地家长,只是知道北京985率高211率高,但不知道北京各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甚至比北京和外省之间还大,在北京某些区,甚至还不如在外省。
这个是202
3年北京中考大兴区的一分一段情况。
这个是2023年海淀区的一分一段。
我一个亲戚家孩子在海淀,今年中考643,海淀区前1150名,前5.75%(总人数2万左右)。
平移这个成绩到大兴区(总人数4000左右),已经可以进前0.83%。
海淀区高中宣传高考成绩都是有多少680以上的,但大兴最好的大兴一中650分以上才3人,只能宣传600分以上,也只有几十个人。
北京的高分考生都出自西城、东城、海淀、朝阳。
这些区有一部分名校的考生不参加中考,直升高考,有的甚至初中已经学完了高中课程。
北京给北京本地清北预留名额为376人,基本都被上面四区包圆了。
所以,即便在北京,想上清北也很难。
但上211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类似的问题在天津也存在。
天津的高分基本都在和平、河西、南开、武清。
除武清外,其余三个都是市六区,中考一起竞争。
武清除了私立的英华是全市招生(其中武清本地报名比例较大),其余杨村一中和杨村三中都只招收武清生源。
中考阶段,市六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其他区县,也超过武清。
下面是2023年天津市六区中考的一分一段表(部分)。
这个是2023年中考武清的一分一段表。
预计2023年杨村一中的录取线在746~747之间。
这个分数在武清可以排进前1300名,约为前9.2%(武清总考生数约1.4万)。
但在市区这个分数排名为5700名,只能挤进前22%(总考生约2.6万)。
预计杨村三中的录取线在730左右。
这个分数在武清排2250名,约为前16%。
但在市区,这个分数排名为9520,只能挤进前28%。
从排名占比,可以看出市区的激烈程度远超武清。
但如果可以考到这个分数段,上杨村一中和杨村三中,最终高考成绩也不弱。
也可以说:
如果成绩在730~760,也就是只扣40~60分,上不了市五所,那么选择武清更合适。
同样的中考成绩,武清能拿到的高中资源更好。
但如果能拿到760分以上(只扣40分以内),可以冲市五所,或者低于730分(扣70分以上),在武清也上不了三中,在和平、河西、南开会有更多选择。
(730以上,其他郊区县的一中也可以考虑,但不如武清有一中三中双保险)
武清除了杨村一中、杨村三中、英华实验(私立)之外,再往下一档是天河城实验中学,预估今年录取线在709左右,能上985的不多(每年20个以内),但211数量还行,每年有150~200个(15%-20%)。
相比市区一些区重点要弱一些,但也不是很差。
4、我和我家孩子的选择
我是海河英才本科学历办的天津户口。
落户时其实我并没在中考和高考问题上想太多。
我只是单纯觉得天津市区太拥挤,交通成本也太高(当时还需要北京天津两地跑),所以选择了距离北京更近的武清。
如果完全从中考高考角度考虑,结合孩子当时学习情况(学习不太好),其实市六区会更合适,兜底的选择更多一些。
但我一直不鸡娃,也不内卷,孩子除了上点网课,也不参加补课……
所以,即便当时对中考高考了解到了这么多,我应该还是会选择武清。
从结果来说,其实也还不错。
通过初三下学期的努力,孩子从普高水平(不到700分),涨到了三中线上(735左右)。
能实现这个最终结果,有几方面原因。
学习方面的后面会详细说,重点谈下双减的功效。
很多人抵制双减,认为双减是快乐教育,会毁了孩子……
但我一直不认同,而且在行动上拥护双减。
按学区,我家理论上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初中,但为了让孩子离家近点,所以特意选了一个比较普通的初中。这个初中普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连招生都成问题,好学校都是卡人数,但它允许其他附近学区报名过来…… 而且,孩子就读这三年,校领导班子一年一换,它已经成了教育局眼里的一个难题。
但即便这样一个比较普通的初中,因为实行的是「禁止掐尖、就近入学」原则,所以班级里还是有很多学习不错的学生,不至于整体都烂。
如果还是允许私立掐尖,全班可能一个能考上杨村一中的都没有,但因为没有掐尖,所以即便这是个普通初中,杨一率和杨三率基本能维持在全区平均水平。
(当然,好的初中还是能高于平均水平)
但大家也不用觉得我是故意坑娃。
选择是孩子自己做的,我只是支持她的决定而已。
之前学校都比较远,她从小就没有同一个小区住的近的同学,在这方面很在意,所以这次强烈要求选个离家近的。并且,写了保证书,只要上了这个学校一定好好学习。
还有啥比孩子自己主动愿意学习更靠谱的激励吗?
所以,没理由不支持。
【3】怎么面对中考?怎么学习?
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尖子生一路重点考入985的人,我在教育上谈不上成功。
如果你是想取经怎么鸡娃,怎卷到全市全区前5%,下面就不用看了,我也没做到。
但如果你家是一个资质没那么好的孩子,还想尽量别掉队太远,我的经验应该会有一些 助。
1、首先,说下我对能上清北和c9的看法
尽管这么说可能有点伤人……但我还是认为,主要靠【天赋】。
或者换句话说,有这个能力的孩子,绝大多数从小就能看出来与众不同。
基本不存在一直学习不咋地,突然爆发然后挺近c9的可能,即便有也是彩票的概率,可以忽略。爆发一下挺近985或211是有可能的,但c9可能性不大。
2、从小的学习:得失经验
下面这12点我基本做到了:
1)鼓励孩子自律,尽量学会时间管理
2)提升阅读文字的能力,开卷有益
3)开拓视野,保持对各种问题的好奇心
4)抵制电子设备,远离互联网垃圾堆
5)尽量创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6)不苛求考试成绩,但要尽量把知识都学会
7)不讨厌学校,不讨厌上学,不讨厌作业
8)让孩子从内心里拒绝当个差生,保持自尊
9)不和别人孩子对比,完全就事论事
10)不排斥玩,但要高质量的玩(我家还有wii和switch)
11)尽量保证每天一起吃午饭,顺带聊天
12)提供足够多的学习用的书籍、视频和音频资料
(我觉得这些及比较基础,肯定很多人做的比我好,不展开谈了)
所以,孩子虽然一直也不是班级前5,但也没出过前15,基本在10名左右
日常的具体学习管的很少,基本没有陪着做题和讲题,完全野蛮生长
下面这几个,是我做的不太好,要反省的,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1)数学上引导不够,孩子在做数学题时有严重的畏难情绪,且觉得不会是合理的
我可能在数学的难度上讲的偏多,但没把解决数学题的快乐传递到位,让孩子觉得挑战难题就是自讨苦吃,所以导致数学较弱。
这个问题直到初三下学期我才意识到,虽然有点晚,但好歹还赶上了,最终数学从70多提到了100零几分,不算太拉胯。
2)过于依赖学校学习,不会自己主动学习,学业受老师影响很大,且较难突破
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其实就在于老师的水平,既包括师德也包括教学能力。
我应该更早意识到这个普通初中存在老师水平的问题,早发现就能早解决,但因为疫情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也是直到初三下学期才发现了这个问题,调整之后在化学和物理上从70~80分提到了90左右。
3)应该多带着孩子研究一下学习方法,虽然这个最终还是自己领悟,但有人带会快一些
我自认还算是个终身学习者,我所在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领域有大量的知识和未知的东西,我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梳理落到文字上每年都是几十万级的,而且我还同时涉猎了很多不同领域,比如电商、创业,我在圈里一直都是意见领袖的角色,知乎上我还有大量的时政、民生、经济、人生感悟方面的文字,这些领域每年的创作量也是10万字级别的。
尽管我每天会在陪孩子吃午饭时谈天说地,讲一些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但真正陪伴式的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还是太少了,她在这方面天赋不够,靠自己摸索还是有点弱。
这几个点,是针对马上上初中的老二,和马上上高中的老大,我要做出调整的地方。
做好了,老大应该有可能逆袭到能上985的水平。
3、中考提分:4个步骤
上面这些是日常的,也可以说是「道」的层面。
下面针对天津的中考,我再讲点「术」的方面。
每个家长因为自身水平不同,对中考的理解也不一样。
在我看来,初中学的东西还是比较浅的,也出不了太难的题。
除非是你基础特别差,否则都是有可能用半年到一年追上来的。
这个观点我也和孩子的老师(包括学校和校外的)沟通过,基本能达成一致。
尤其是双减政策下,天津中考执行721政策,在武清考杨村三中或用天和兜底真的不难。
721,就是70%简单题送分题,20%中等题稍有难度,10%难题不好得分。
天津中考满分800,刨去体育40分,文化课共760分。
也就是说,即便难题10%都扔了,也就是扣76分,最终得分724,稳上天和。
难题里稍微再往上拔一拔,也就到了730以上,也就能上杨村三中了。
不过,现在考试是7科,语数外+物化史政,所以尽管难度不大,但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
全赌最后一年提分,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毕竟别人家孩子也不是原地不动等你。
具体提分,大概是这么几步:
步骤1:每一科过一篇,看看目前卡在哪,是721哪个部分丢分(初三开始)
步骤2:先把7那部分赶上来,再想办法提2和1(初三上)
步骤3:有选择性的放弃2和1的部分题(初三下)
步骤4:考前演习(考前1-2周)
如果只能拿到70%送分,可能连高中线都不够。
要想拼区重点,20%中等题必须都拿下,难题也得拿点分。
要想拼市重点,10%难题至少拿下1/3,且保证72不错。
要进市五所,10%难题要拿下2/3,且保证72不错。
举个数学实操的例子:
我家孩子,数学上,最初就是7都拿不全。
初三寒假找了个老师串了一遍知识点,算是能把7拿全了。(步骤2)
但以为基础不好,加上一学期时间确实不太够,所以最后2也没拿全,1全扔了。
但在临考前几个月,我和孩子就已经确认过了,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提那几分不如把物理化学的2和1拉上来,这个对她来说更容易一些。算是有选择性的放弃了2和1。(步骤3)
临考之前,我带着她把数学25道题的做题顺序,那些分要重点检查必须得,哪些分留到最后碰运气演练了几遍。临考之前的中午,又过了一遍。所以虽然数学最终只得了101分,但心态影响比较小。(步骤4)
顺带一提:
今年天津中考数学搞创新,难度比较大,他们班有些数学好的没考好,直接影响了第二天上午的物理和化学。我家因为早就确认数学最多就是105分,所以心态好一些,而且因为题难反而占了便宜。
再举个化学的例子: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科目,她一直理解的不太到位。
我抽了几天时间,带着她按照元素周期表把知识梳理了一遍,又 她找了一下各种化合物的特性规律,为了好理解还提前讲了一下电子排布的规律(这好像是高中才学的),总算是告别了之前的死记硬背,能入门了。(步骤2)
最终,化学上她还是可能丢的分被压缩到了技巧性计算的4~6分,基本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了。(步骤3)
物理和化学是一场考,最后也是陪着她过了几遍答题的演习,先做哪些题,什么时间检查,碰到不会的怎么办等等。(步骤4)
最终化学得了93分,也还可以。
其他几科就不逐一列举了,上面这4步都做了。
考前预估应该是扣65分,虽然最后分值分布和预估有差异,但总分差不多。
上面有些步骤是补课老师做的,有些是我做的(其他科目也有妈妈做的)。
有些地区和家庭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其实也可以用其他资源替代。
比如网上各种网课视频(某宝就能买,10几块钱),也可以看b站的学习视频,免费的。
有真人手把手面对面教,效率确实会高一些。
但其实能学会利用视频资源,对未来学习会更有 助。
高中阶段,我就打算让孩子多看点b站的学习视频。
很多up都讲得很好,水平很高,效果应该比找补课老师更好。
毕竟补课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且没法随叫随到。
————————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情况。
我这篇东西,主要还是写给自己,如果能对您有些借鉴作用,那就更好了。
我精力能力有限,很多信息了解的还不够全,观点看法可能也有偏颇之处,大家当我抛砖就好了,欢迎评论补充您所知所想,感激不尽。
(本文无任何利益相关,未来也不会做教育自媒体,纯记录纯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