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考研:关于中国教育史的复习方法|教育学/教育硕士考研




2022-06-19 06:04:18
作者:gong2022
0

中国教育史是我们复习最熟悉也是最先开始的科目。不管333还是311的课程,中教史都是其中最先开始更新的部分。

首先,中国教育史有自己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有背景就可以理解和记忆,没有背景历史就是在死记硬背一堆文字。很多学生在学的过程当中,只背知识点,不愿意去连接背景,为什么呢?因为在解析和宝典上没有讲相关的背景,这个背景是需要大家自己融进来的。

大家可以看到,解析和宝典已经够厚了,专注于知识点本身的解释,可是这个知识点是需要用一定的时代背景来融合的,越是有强大的背景,历史知识越不是靠记忆,而是推理出来的。

所以大家关注历史的背景,到哪里去关注?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历史背景来学习,也可以通过 的配套课程,在听课程的讲解当中了解历史背景。因为老师教学有背景,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听下去,能听下去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一步。

二、中国教育史非常突出历史承接性。

这里面不得不拿中外教育史来做一个比较。看中国历史,讲完了奴隶制社会,就会去讲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春秋战国,讲完了过渡时期就会去讲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然后两汉,然后按照朝代的发展顺序,一直讲到清朝的鸦片战争前期。

这样把整个古代教育史就串起来了,是按照历史车轮的线索串起来的。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不太费劲,因为所有东西都是承接的,哪怕讲到一个科举制,在不同时代里面怎么承接,都是很清楚的能表现出来。

来看看外国教育史,就不是这样了。古代史可能会讲古希腊、古罗马,可是到近代史就不讲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了,阵地就转移到了欧洲,那么在讲近现代史的时候,又讲典型的6个国家。再讲这个期间产生的教育家,又不按国别史来讲,而是按照教育家自身的教育贡献的大小,分为大章节和小章节来学习。

这样解释,同学们就感受到外国的历史,如果对整个全球历史背景不了解,就是断片的。而中国历史不一样,它是承接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史比外国教育史好学很多。希望同学们在学的时候找到这种承接性。

三、中国历史可以做成专题总结,也可以结构化。

这种结构化就是同学们看每一章的时候会做每一章的结构。实际上还有同学可能会这样做,比如说古代思想史、近代学制,分别做专题,这样做专题会对大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要注重历史的知识结构,历史也有知识结构吗?世间万物所有的学科都有结构,不论学物理、化学这样的实证性科目,还是学习英语、语文这样语言类的课程,还是像教育学里面这些学科都有结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尽可能的结构化。

第四、历史应该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中教史尤其如此,很多同学认为好像整个中教史梳理下来,哪里都挺重要的,其实不是。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都有特点:详略很容易分辨出来。如果你没有分辨出来,可能你是跨学科,你不了解哪些知识才是我们考场上的重点。

听课的时候,欢迎大家多去听一下重点的地方,比如说某个人物很重要, 的课程会以分析论述题来讲他的思想,我们怎么评价他的思想,对当今的启示和当代价值,只有学到这个份上才能应付考试,只想着把哪个教育家的思想背下来,而从来不做任何的评价、引申,都不利于考试。

教育史考研

望同学们在读解析宝典、看星级、标注的时候,或者在听 老师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标好重点,告诉自己这个学科的学习要详略得当。

那么,中国教育史该如何学呢?

中国教育史分为三部分: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和教育实践史。

第1部分:教育思想史,指学习各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论著以及形成的重要的教育思潮。

很多学校,包括学硕统考311的考试,大量的主观题都考查的是教育思想史里面的问题,可以说教育思想史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复习的时候,大家要明确每一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最好还能够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或者能够做异同比较,能够了解这些教育思想是在什么样时代背景之下提出来的,这些对我们了解好思想史至关重要。

第2部分:教育制度史,所谓制度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些制度化的东西,比如说科举制、察举制、学校教育制度、书院的制度等等都属于制度史。很多时候考试都会考制度史,所以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把制度的发展、演变和改革历程找出来教育史考研,找到这些衔接点,这是最重要的。

第3部分:教育实践史,教育实践史是说没有上升到制度的高度,是在人类教育活动和实践当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教育史考研,比如说北大改革,比如说维新变法运动等等,这些也是需要来了解的,往往这些是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考查。这些内容在授课的时候也会把它们区分出来,有很多时候教育实践跟教育制度是交织在一起来讲的。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主要分成两条线索,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一条就是教育制度史,一条就是教育思想史,应该从时代的更替和承接上,把各个制度、活动以及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像一条线索一样梳理下来,越是梳理得明确,大家越容易理解和记忆书。

一、章节学习是基础。

在第一轮学习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跟着基础班来学,这是一次章节学习的机会。按照每一章的顺序去了解每一章在讲什么,把每一章的知识搭建好。很多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当中,第一轮就是这么学的,到考前最后一轮还是按照章节顺序。那么如果一直按章节顺序来学,如果出题就在这个章节内找了一个知识点来考,是难不倒同学们的。

可是如果有的时候出题宏观到这样一个程度,比如:请从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思想,这是一道真题。要以新文化运动作为背景,了解这一时期所学到的所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实践,再来谈这个问题,综述性就很强。

如果只按章节学习,你的答案会非常局限,有很多知识点可能会找不到。学习最好能从章节学习的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叫做专题学习

二、注重专题学习。

一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有这样的感悟,发现各个朝代在讲中国教育史的时候,维度都差不多,能不能把各个封建王朝各个朝代串成一条线来看?近现代可以串成一条线索来看吗?

在同学们的自学过程当中,有学生把近代以来的教会教育,串成了一条线。还有同学把书院自唐宋以来的发展,一直到清朝的发展,串出了一条线。

如果同学们在听 的课程,从强化班起,就不会按照章节再来讲了,强化是按照专题来进行讲解,会分为教育思想史的专题、古代教育思想史的专题、近现代教育思想史的题。

教育史考研

注意,近现代应当放到一起来,而不是分开。课程还会分为古代制度史专题,这里面包含了实践史,近现代教育制度是专题,这里面也包含了近现代的教育实践。

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划分很多的小专题,比如说学制发展专题、书院发展专题。 的特点是专题的开发和总结非常齐全。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要为一些宏观性的真题做好准备,不光是为了做题,也是为了方便你们理解和宏观驾驭一个学科。

为什么?因为专题总结把整个知识背景融到了知识点里面去教育史考研,没有哪个知识是死记硬背的,全部都是以背景的方式推导出来的,所以就让我觉得专题非常有价值。

有一天章节学习转换到了专题学习的时候,第一,非常有利于理解;第二,非常有利于记忆;第三,简直太有有利于答题了。不论题出得多么宏观,角度多么微妙,都能够拨开云雾,找到相关的内容,有理有序的答上去。

三、侧重教育思想的评价。

为什么这么说?请来看考题,考题是:试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述评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谈谈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还有述评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今启示。

如果光把背到的答上去,根本得不了高分,注意这里说的是高分。现在的考试,尤其是专硕的考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具有热度或者焦灼的程度,有时候可能总分考380分,还不能进入复试线,应当要拿的是高分。

怎么能让自己拿高分?你得把评价准备好。比如说 的课程上课会讲怎么去评价陶行知,而评价的这一块在解析和宝典上没有的。

可是一旦谈当代价值和启示,请谈谈它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些东西一律是属于思想性的,是开放性作答的,所以课程会准备到评价部分,会准备好答什么样的评价会更好,这样的学习才更能够对接考试的需要。如果课堂全部总结到位,相信对于这些问题就可以拿到高分。

四、注重异同比较。

下面来举例,在311的卷子上见过:请谈谈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的异同比较,请谈一谈陶行知和陈鹤琴思想的相同点。然后在非统考院校和333学校里面见到了无数的异同比较:孔子和墨子的异同比较,荀子和孟子的异同比较,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比较,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异同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异同比较,还甚至有学校会问: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教育家的共同思想特点是什么?

这么多的异同比较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学习只是在背每个人物的思想,没有重新上升到一个高度来谈异同比较,那么在考场上临时碰上这类题,就会抓狂了,就得现场组织,平时对这方面思考很少,组织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心情非常沮丧。

到现在为止,最难的一道异同比较来自于北师大自主命题院校的卷子:学记当中的启发式教学和论语当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异同比较。

总之,中外教育史特喜欢考查异同比较,喜欢中教史内部的人物做比较,喜欢中外教育史联合做比较。只有平时准备充分了,在考场上才能挥洒自如。

在 的任何班型上,都会讲从基础班最终一直要听到冲刺班,确保同学们会做这类题,在考场上,有90%的概率会看到我们曾经讲过的异同比较,就从一个难倒你的题上变成了一个送分题。

希望你们在中外教育史的选择题上尽可能不错,辨析题一定能辨析正确,简答题没有拦路虎,分析论述不管是提出这种宏观性的述评题,还是出异同比较题,还是从专题里面抽专题来出题,都让我们觉得小菜一碟。

希望同学们不要总是捧着书教育史考研,按照书中的顺序去背,一定要带一双观察的眼睛,带着一颗时时在思考的心,去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