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改革本科动植物检疫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022-07-17 03:03:43
作者:gong2022
0

摘要: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是我国为应对加入WTO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需求,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部分农林院校建设的新兴专业之一。与传统大农学的专业相比,该专业与多个学科交叉,建设时间短、经验缺乏,探索适合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是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植物检疫方向)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为例,全面总结和分析了近十年来该专业在专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动植物检疫;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89-02

一、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背景

动植物检疫专业是国内高等农林院校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通用型”人才的需要,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少数高校而增设的新兴本科专业之一。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缅甸、越南、老挝山水相连,沿边有20多个国家级口岸和省级口岸、20多条出境公路、93条边贸通道,属于典型的沿边省份。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云南省与包括东盟十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贸易、物资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面临外来生物入侵的压力日益显现。对边境口岸动植物检疫专业技术人员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人才成为边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于云南农业大学及其他国内高校而言,动植物检疫专业的设置是顺应时代需求,在社会亟待提高动植物检疫人员素质的情况下产生的,迄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相对于传统大农学专业的成熟培养模式,各高校都面对这一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有限,培养方案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比较普遍。主要问题集中在植物检疫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植物检疫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同时,植物检疫本身在基本概念、国内外法律法规及检疫检验技术方法上更新较快,现有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知识信息内容更新上明显滞后。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成为各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云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首次招生,在近10年的办学过程中,在借鉴和学习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动植物检疫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业大学相关学科优势和特点,对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模块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形成了现有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动植物检疫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

(一)完善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检疫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

自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植检系多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其他高校动植检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很多高校设置的动植检专业,包括了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虽然顺应了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植检系统行政机构改革的大趋势,但导致培养环节复杂,课程设置较多,学分要求较高,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难于很好的协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关系,因此培养方案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动物科学与植物科学在学科差距上较大,在高等农林院校的院系设置中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师资间交流也极少。严格说来,动植物检疫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其中包括农业科学、植物科学、法学、经济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等,这些学科在高校中相对独立,自成学科体系。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掌握动物疫病检验检疫、寄生虫检验检疫、兽药检测、农药检测、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其他危险性有害生物(包括转基因生物)的检验检疫、鉴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除害处理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具备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分别培养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植物检方向和动物检疫方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因此,国内高校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分别设置了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植物检疫方向和动物检疫方向,分别由植物保护学院和动物科学科技学院进行培养。因此,探索合理有效的专业设置、依托学科优势、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是培养合格检疫专门人才的前提。

(二)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合格动植物检疫本科人才的中心环节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不仅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还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在各级检验检疫机构、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贸易公司、卫生检疫、环境保护、植物保护和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从事检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云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于2005年首次招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先后已经三次修订。每次修订都广泛征集检验检疫局和农业部门专家、其他高校检疫专业负责人以及本校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专职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总结,逐步优化课程结构。

三、动植物检疫专业(植物检疫方向)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一)原有课程设置

在原有培养方案中,学生需经四年学习完成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共计2440个学时、180个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专业课模块共24学分,包括《植物检疫学》、《植物病虫害检疫技术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动植物检疫检验法规》、《种子检验》、《检疫处理技术》共6门课程。 (二)现有课程设置

经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这种课程设置存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任课教师在编写大纲和教学过程中难以从专业的角度体现专业特色。为此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经多次完善,形成了以《植物病害检疫学》、《植物害虫检疫学》、《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和《植物检疫检验与处理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群.

这一课程设置体现了植物检疫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检疫法规的有机统一,课程间自成体系,充分体现检疫部门及相关职能对植物检疫专门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同时,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中将理论和实验课程分开,课程实践部分单独开设实验课,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掌握课堂讲授内容。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采用这一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为了保证学生了解专业性质、课程特点,植保学院植检系以专业负责人为主开展专业教育,根据四年的学习任务和特点对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学生进行分阶段的专业学习辅导。其中,在第三阶段(三年级)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向学生解读《云南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介绍专业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让学生提前明确课程性质、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对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总体认识。

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

四、展望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一直是我国政府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早在2007年农业部下发《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云南成为我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的7个沿边地区之一。为云南的植物检疫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及农产品生产或加工基地输送合格的植物检疫专门人才成为农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满足云南地方农业林业生产、农产品贸易的迫切需求。同时,自2010年开始,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区域间有害生物传带和蔓延的几率大增,为动植物检疫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培养一批能守住国门能为边疆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蓝盾队伍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完善动植物检疫专业课程设置,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核心素质。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首先,以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为契机,逐步完善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其次,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和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第三,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合理优化,适当增加课程种类和数量(WTO概论与检疫法规、公务员基础等),或自主设计专业选修课课程模块,满足需求不同的学生进行自由选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动植物检疫局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探索多样化的办学和培养模式,建立和健全学生校外的专业实践机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萍萍,王树迎,李建亮,崔言顺.加强动植物检疫专业建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中国科学教育,2009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3):40-41.

[2]王辉平,杨祖江.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面临我国“入世”的挑战、机遇和政策[J].中国动物检疫,2002,19(4),1-3.

[3]廖晓兰,袁钧,张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的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4,(4):24-26.

[4]顾忠盈,周明华,吴新华.建立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的思考[J].植物检疫,2009,(z1):50-53.

[5]洪霓,胡瑞动植物检疫考研科目,杨毅.世界华商经济年鉴[J].高校教育研究,2008,(6):132.

[6]许丽,黄漫青,张海英.植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