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今天(如何过好这一天)




2024-04-22 19:20:42
作者:gong2022
0
它似乎是生活局部吞噬思想的某个缩影——微信上的消息,你必须得回,所处环境的节奏,你必须得适应,大家都在讨论的东西都在玩的梗,你总得知道点。好在,网络也会让人看到,当时当下,有人正在骑行流浪的路上,有人正在线上自习室云同桌备考,有人比如我,凌晨两点多,正在豆瓣的动态框里写东西。好在还有不同。这样的不同,好像是给予了人某种希望。人一种方式活得不爽了,可以换另一种继续活下去的方式。真好。然后,在那另一种的活法里,又会出现新的岔路口供你选择。
然后呢?对我而言,然后的出路是难以计划出来的,然后的然后是生活的日常沉浮。昨天我对我的二十多岁又做了一个简单回顾。大概是因为看中外园林史获得的一个感悟,就是,向前看而又对未知不安时,看看过去的自己是如何走到了过去的将来的。 2010-2014:本科。手绘,搬宿舍,专业学得一般,成绩一直下滑,没拿过奖学金。2014-2017:找工作碰壁,换工作频繁,经常性加班,穷忙,辞职考研,无收入来源,经济拮据,专业上职称无晋升。2017-2019:读研,拿奖学金,发了一篇硕士论文,考华工博,快题画得很差,应聘省院失败,裸考选调生,不想去设计公司但只能去设计公司。2019-2021:设计院工作,和本科应届毕业生同级,画图,不适合氛围,坚持了两年,积累了很多施工图设计经验,职称无晋升,考川农博士失败,考重庆大学博士失败。2021-2022:林科院小团队上班,改做林业项目,工作强度降低了一点,依然打工仔,考博沈农失败,辞职考雅思,五月份开始复习,六月份投入,七月底开始找工作,雅思断断续续复习了两个月,考合同制大专教师,九月入职。七到九月期间忙琐事,搬家。2023-2028:专任教师服务期五年,依然打工人,上课教书,貌似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
我感受到的,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很不同,但是也没关系。不同并不重要,更需要关注的是,我的世界被什么包围。比如,以前看b站,单纯只是为了看电影,首页那些乱七八糟或者说五花八门的视频,一点儿也不关心。它只是手机里给人人影视打辅助的。后来,它又变成了手机里给慕课网打辅助的,慕课网停课了的课程,在b站上也能找到挺多相关课程。假如把b站比作一个世界,其实它一直就是那个地球,一直在运转,只是我一直是只在吸取它一部分的资源作为全部。豆瓣也是,从最初的标记一下自己看过的书和电影,慢慢变成了一个写日记的地方,甚至变成了一个社交账号。二是,目的是固定的,是很好被叙述的,你可以说,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但是那个过程,是无法叙述的,因为一切都在变化,难以把握,难以控制,难以复制过往经验,难以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只能事后诸葛,但是人不会责备后悔自己在超市买过的东西,因为它是你当时再怎么纠结,后来依然是选择了它的。两百块钱的伞,别人说起时,你发觉好像是贵了,但是你会辩解:它质量好啊,它是某某品牌的啊,它限量发售,它亲笔签名,等等。你会赋予你的选择以意义,但当时,只不过是因为它是离你最近的一把伞,你没看价格顺手拿了罢了。
岔路口的判断和选择,悄无声息,因为近水楼台顺其自然,大张旗鼓,是为了给远处的自己壮胆。悄无声息地,本校硕士读了本校博士,或者同一学校的基本都去了同一家公司实习,同一个村子的基本都是十几岁就怀孕有了第一个小孩,同一个班基本都选了海外留学而不是考国内的研究生,等等,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只能隔着很远的人觉得不对,觉得好奇,隔着一堵城墙张望,羡慕嫉妒恨,议论。但其实只要在那个位置,就势必会那样选择,因为那样最容易,性价比高。更富有英雄主义的是,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因为你无法知道后面会是什么样,“当然要迷路了,这样才能找到找不到的地方。”《加勒比海盗》里的台词如是说。代价就是,你可能不是公务员了,不是医生老师了,不是大部分周围人眼里的好工作好出路了。会是什么,会成为什么,你也不知道,世界也不知道,可能一滩烂泥,也可能是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一种新身份。岔路口选择前,内心的权重系数,并不稳定。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那位老人在去养老院的前一晚,收拾完所有的行李。旁白说:“一些纪念性的东西,现在看来都没有必要了,看一眼能处理就处理了······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 ?所谓重要的事物,一定是有时间性的。即二十多岁觉得可以奋不顾身的,到了三十多四十多七十多,觉得真是可笑,根本不值得。同样三十多四十多七十多觉得重要的,十几二十岁觉得真是可笑,根本不值得。人总归是是会变的,也不得不变。但这样的变化,是流动性的,一会儿觉得云很远,一会儿觉得云很近,那是因为,自己一直也在变化之中。位置变了,时间变了,风景当然也就变了,然后,自己也变成了过去的自己绝想象不到的风景。另一方面,其实所谓“老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呢?是不是孙子一出生,就立马变成老人了呢?人又是怎么渐渐地,慢慢地,习惯了自己这个所谓“老人”的身份?没有答案,因为答案早已经在那个,小孩叫你叔叔叫你阿姨的早晨里。
关于年龄,最近也是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也会想起了一点过去的事。比如我以为我的学生二十左右,但他们其实才刚十八十九,并且他们觉得二十多就挺老了,那么他们看我呢,又会把我看小几岁,除非我穿得比较正式。而在饭堂,大我几十岁的师傅,大部分是分不清你是学生还是老师,并且时不时都会提到,现在大学老师都这么年轻了。有时候你想说,其实我已经三十多了,但你突然就会想到,那些你说他们年轻的人,那些二十出头的人,好像也会跟你说,我奔三了,已经不小了。好像所有尚不足以称老的人,反而是最把自己年纪不小了放在嘴边的人。而真正年长,你在城市中心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微笑被你叫做和蔼可亲,而那和蔼可亲里,藏着巨大的沉默,和热闹喧哗之外的柴米油盐。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感受到的是,人生是天赋慢慢被回收的过程。一个人十几二十岁,你可以放心大胆去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一个人三十四十岁七十岁,台下比选手年轻几十岁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两个故事。时间,是无形的竞争力。更残酷的是,观众,更愿意看年轻人,因为觉得年轻人更有希望,尽管实际上那个希望,恰恰是观众自己给予的。年长的人依然可以有梦想,只是做梦的代价会是年轻者的指数级倍数。好在年长而又感知到了部分生活的智慧的人,大抵是知道一些规律的,比如,当你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那件事一定是会被完成的,只是所花时间和精力是你当时难想象和难承受的,但是事情的最终结果,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呈现,以你当时没想到的方式结出一个果实。所以放心去做就是了,不必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和达尔文说的一样,去适应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你活下来了且还能靠这种方式继续活下去,本身已经是一种胜利。
不同阶段,外界在变化,自己内心权重系数也时刻在变化。比如,以前觉得生态学,植物,园林历史,这些并不重要,花那么多时间,以后找工作,人家只关心你会不会画图,手绘软件怎么样。但是现在觉得,画图这种事情,性价比并不高,因为会画图的人太多了,自己速度上比不过别人,自己更注重设计产生的效益,而不仅仅是画图。但是,大哥,那是老板想的事情,你只是个打工的画图崽,你要做的是怎么把你画图的速度提上去,好让老板可以给你更多的图画。你们是雇佣关系,而你也不再是学生。你的思考应该你在学校里面去解决,而出来干活,是另一套规矩。于是,到后来才发现,同样的劳动,不同的劳作形式,其实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公平是社会舆论要干的事情,而人心,并非简单可测。干某种职业,某种成见就已经生根发芽。而回到个人上,亡羊补牢,好过继续折损贬值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又回归到前面提到的那部纪录片内容,年老时,干净的衣物,保暖的鞋子,平静的居所和关系,重要于任何荣誉。掂量孰重孰轻的同时,自己也是那个秤砣,偶尔问问自己称不称得起来。
而抛开年龄的局限,我们似乎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过今天?我们只说过年,但我们接受的教育不谈过今天。今天是理所当然,年关才足以反省。我感觉不是的。无论多大年龄,什么职业地位,身处何方地域,起床便是生命的一次重新开始。七旬老人说,等我老了,我就······,四五岁小孩说,我小时候好可爱。为什么?因为年龄实际上是很模糊的概念,我们只在今天的这个闭区间里才会有意识,无数个今天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所以只会有今天,至于今天的我是老还是少,是细胞决定的,而我的意识,是社会强加给我的映射。很多个今天前的那一天,他们叫我小孩,很多个不断睡下不断醒来的今天过后的今天,他们叫我叔叔。我接受了社会赋予我身体机能的标签。我只能接受。但是,人的大脑呢,生理上,我感受不到它与几十年前有什么不一样,至少情绪上变化并不大,只是一些知识技能智商情商经验阅历等等的有机组合叠加。
渺小,又沉重。刷牙洗脸,一日三餐。镜子里,眼角里,全是时间痕迹。站讲台上,说,我花了大半天时间做的,你们要花多少时间?下讲台后,想起,对啊,他们眼角里的我,也全是时间痕迹。有段时间,时间在每个人脸上停止。装学生而不被察觉。人们接受年轻有为,接受大器晚成。年龄生理属性让位社会属性。但是

时间并没停止。大家先先后后都将只剩重峦叠嶂的记忆和褶皱满身的躯干。二十岁觉得三十岁老,正如三十岁觉得四十岁老。但三十岁觉得二十岁嫩,正如四十岁也将觉得三十岁嫩。那天上完一下午的课,像往常一样打开教务网登记。网页打开,变成黑白。新闻标题寥寥几字,但感到,一些东西正在飞逝,尤其每天面对一群二十不到的学生,感到一些未来临的和已逝去的重叠着往前走,尤其你讲出一些对他们的教导性的句子。你知道他们肯定不会明白,而等他们明白过来的那时,也和你不再有关系。我只能走自己的人生路,其他人和事,只是风景。有的风景往后退,有的风景在远处等你。列车也终有到站那天。
站在舞台上,演出成功了。台下成片成片的人们看你。你望向人海远处夕阳余晖,觉得,太好了,前途光明,一切会越来越好。事实却是,那一天,就是人生顶峰。后来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感觉,那样的场景。再也踏不进那一次河流。多年以后回味的那一天,也不过是平常的一天。有过希望时间静止的时刻,但是也知道,生离死别,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只能过好每一天。只能如此。如此走向大家避讳的那一天。有的人会在前面,然后轮到自己。避无可避。要幸福。
幸福感是什么?有时候会困在某一种状态里。你非常敏感,且准确,认知到了自己的困境,和要去的方向。着急,但是又走不动,像有时做梦梦见的那种无力感。这时候其实需要有个旁人来告诉一下你,你现在其实是在一种幸福里。这时候自己心态才会稍微放平淡。其实有时候,人就是会走到某一种困境里,就像青春期,更年期,或者上台前的紧张。然后呢,没关系,继续往前走就是了。你是对的,你感受到的那些恶意和善意,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就是在那里。然后,不用理会。钝感一点。继续往前。所谓年纪大小,不是单纯说的年龄,实质上是在谈尊严和利益。你说一个人30岁,40岁,20的人看来,哇好老啊。但你说,这个人30岁但是副教授,这个人40岁但是院士,那谁能说老,谁都认为哇好年轻啊。但是单纯看年龄,时间从来就在那里,一成不变,不因为职称,金钱,权利,而不去碾压他。而反过来,人人都在互相掠夺时间,压榨别人的时间,剥削位低者的时间成就位高者的绩效。
一本又一本日记。一张又一张图。踩单车,在一处空地,一圈又一圈。桥底听火车。空房间里码字。以前以为这叫青春。突然明白,叫浪漫。无功利地做事,是奢侈地度过时间的方式。抬眼望窗外,暮云重叠。今天又完成一篇,延续了那浪漫。